第A16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耿天发:不要离休待遇的一等功臣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耿天发:不要离休待遇的一等功臣

耿天发,驻马店西平县人,85岁,1929年生,1945年参军入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58年,转业至老家西平,放弃了干部身份,悄悄回到农村,带领群众抗击洪涝,修田筑坝。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落实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待遇。一次次的普查中,耿天发从未主动找过组织说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外甥无意中发现了耿天发床头藏着的各种纪念勋章,好奇中,他到当地武装部调取了大舅耿天发的档案,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往事就此被揭开。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文/图

1948年经团政治处批准立一等功

2月19日,节气“雨水”,倒春寒的天气逐渐在转暖,此前一场大雪,略微缓解了土地的干涸,田埂边还残留着尚未消融的积雪。

西平是全国百强县,春秋时期的冶铁铸剑圣地,九大名剑之一的棠溪宝剑就源自西平,历史记载,西平“十里棠溪十里城”,曾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酒幡掩翠柳,铁歌秦更天”。

县城西40公里外的吕店乡焦湾村,有一个老兵耿天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耿天发当过兵,但并不知道,他曾是一名战斗英雄。

即便是老人的外甥,63岁的张建国也只是早年间听哥哥转述过大舅当兵时的故事,但因母亲去世较早,两家人来往不多,具体情况并不知情。

2013年下半年,张建国去看望大舅时,无意中发现了床头藏着的各种纪念勋章,好奇下,他到当地武装部调取了大舅耿天发的档案,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往事就此被揭开。

档案显示:耿天发,1929年生,上世纪40年代,曾被国民党抓壮丁,后开小差逃离回家。1945年,在西平县参军入伍,后为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同年11月入党,翌年2月转正。

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任通讯班长、排长、副连长。

“1948年5月,在湖北军区宜昌分区湘西支队十三团部因战斗勇敢,工作积极,经团政治处批准立一等功”。

抗美援朝时,任副连长。所在部队为了阻击敌人,曾在山头的雪地里趴了几个小时,“手脚都冻僵了,脚冻得都不知道是自己的脚了”,当敌人出现时,冻僵的手指无法弯曲,只能将手指头直挺挺地伸进扳机处,另一只手拽着指头扣动扳机。

此后,耿天发先后进入湖北军区干部学校、中南空军干部学校等院校学习、交流。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

“那么多死去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已是天大的幸运”

1958年,经人介绍,耿天发认识了张丙枝,当时耿天发在兰州的空军学校,“我一个人去部队找他,在部队成的亲。”78岁的张丙枝回忆说。

在那个年代,能够嫁给部队军官,在很多人看来,那不只是无限的荣光,还是以后富足生活的象征,“起码不用再种地了”。

不料,同年4月,两人结婚两个月后,响应国家号召,耿天发转业回老家西平县,档案在西平武装部一放就是几十年。

“当时政府让先回家,等安排好工作后再通知。”张建国说,“大舅也来问了两次,没有明确答复,就再也没来。”

老人说不愿意给国家增添负担,他曾告诉张建国,当年横渡长江时,所在连队牺牲得就剩下两个人。朝鲜战场上,一个营牺牲得最后只剩下7个人,“那么多死去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回到乡村的耿天发先后担任过民兵营长、村主任、大队保管员等职务,带领群众抗击洪涝,修田筑坝。

在女儿耿淑芳的印象中,小时候,父亲经常早出晚归,忙活村里的“公事”,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带着几个哥哥姐姐一起忙活。

西平县属于淮河流域,境内大大小小69条河流,其中以洪河、柳堰河、淤泥河3条河流为主。焦湾村就在洪河呈现的“U”形中。几十年前,洪涝频发,“基本上年年发水,厉害的时候,一年两次”。

那时候,耿天发的脚步每天都在村里村外奔波,带领着村民挖土修建大坝,“收方子”——每家每户拉土挣工分。“白天在家里基本上见不到他人,最多就是吃饭的时候匆匆忙忙见一面,就又走了”。

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遭遇罕见暴雨,“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对面三尺不见人”。耿天发身先士卒,身子在水中浸泡了十几个小时,带领群众抗涝救灾,抢救财产。

够标准享受离休待遇,但他从未提出申请

耿天发育有4个子女,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说话急言快语,村民口中骄傲的“老主任”,也渐渐老去。

埋名乡野几十年间,耿天发曾有很多次机会“重新走出乡村当干部”,脱离农村贫苦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落实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待遇。

一次次的普查中,耿天发从未主动找过组织,他都是一次次瞒过,于是一次次成为“漏网之鱼”。

耿天发身上有多处战争时期的伤口——1945年,右肩部在战斗中受伤;1947年,腹部在战斗中受伤,1999年枪伤复发恶化,至今还在流脓。

在当地民政部门给他办理的“伤残补助”中,也仅仅是列入了右肩部受伤这一项,腹部的伤口从未提及。

即便这样,在伤残认定中,他还主动降级,西平县民政局保留的材料显示,当时耿天发鉴定的伤残标准是二等伤残,但在1951年,“自己愿退一级,现在是三等伤残”。

“参照现在的补助标准,仅此一项,两者之间一年相差近万元的补助。”西平县民政局优抚股董新生说。

刘佩强,1930年生,离休干部,原西平县武装部政委,他说,耿天发解放前参军入党,应该够标准享受离休待遇。

但是,耿天发从未提出申请,至今也没有享受待遇,仅有伤残补助和一年几百元的老党员补助。

“等我去世了,把军功章和我葬在一起”

耿天发真的老了,再也没法急言快语,枯瘦的手臂也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

在吕店乡焦湾村耿庄,一片贴着瓷砖的楼房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刺眼,楼群中间,一个局促的小院,就是耿天发的家,建于30年前的两间低矮小瓦房,普通人身高伸手可触及屋檐,唯一的一扇窗户,用废旧的塑料袋包着。

屋内陈设极为简单,两块木板支撑的小床,一张快散架的桌子、一台老式的电视机,一个小炉子,构成了这个家里的全部。

年前,耿天发被检查出患有肝癌和慢性支气管炎,“这几天情况越来越不好了”。

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女儿耿淑芳说,小时候,父亲也偶尔会蹲坐在院子里,给他们讲述当年当兵的传奇经历。

耿淑芳印象最深的就是“乔装老太太,智取哨所”:一次,部队需要从一个吊桥上经过,但敌人设有据点,易守难攻,耿天发乔装成一个卖栗子的老太太,挑着篓子,只身制服了哨兵。

“那时候就可佩服老爷子!”大儿子耿国恩也受老人战争故事的感染,长大后参军入伍,在父母结婚的纪念地兰州当兵6年。

老人存了“一兜子奖章”,去年10月份,老人还特意找出来,戴在身上拍了一张照片。

采访当天,在老人家,仅找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华北解放纪念章”、1945年到1950年的“解放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复员军人证明书和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

“很多军功章他都让小孩子(老人的孙子)拿着玩,也弄丢了一些。”张建国说,那天,老人见到张建国,还特意拉他坐在床边咕哝了几句,“等我去世了,把军功章和我葬在一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4679 2014-02-21 00:00:00 五 耿天发:不要离休待遇的一等功臣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