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TOP养生 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皮肤科博士坚守岗位守护“特殊病人”
它是“鸡腿”,而非“鸡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体检专家“话”体检
它是“鸡腿”,而非“鸡肋”

为了随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很多人或自己到医院体检,或参加单位组织的员工体检,而这多数情况只是流于形式,奉行“一个套餐走全身”的宗旨,体检费花了,但好钢却没用在刀刃上。作为体检中心的医生,对于这些爱护自己身体的人,医生有话说。 郑州晚报记者 李鹏云

体检很“鸡肋”?

不,是“鸡腿”,能及早发现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去年,小王的爱人在医院参加单位体检时,腹部B超提示肾脏有小肿块。医生建议她进一步做肾脏CT增强扫描,最终结果是肾脏恶性肿瘤。去年做完手术的她,今年到医院复查,身体一切指标都正常。

“在体检中心工作这么多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河南省人民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主任张连仲说,在不少人眼中,体检形同“鸡肋”,认为每年的体检只能检出小病,并不能及早发现大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张连仲主任认为主要是因为体检时的项目设计不个性化,“大多数是一‘套’了之,其实如果体检项目设计合理,体检肯定是‘鸡腿’而非‘鸡肋’,定期体检还是能将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提早暴露的”。

肿瘤指标偏高就代表有肿瘤? 不,要结合家族史和临床症状才能确诊

“前两天,一名体检人员拿着体检报告找我,要求开PET-CT进行全身检查。他说今年查出几个肿瘤指标偏高,非常担心。我仔细看了他今年以及既往的体检报告,发现他的两项肿瘤指标确实在正常范围偏上一点点。”河南中医一附院体检中心主任赵惠利说,详细询问后,他既往没有查过相似的指标、肿瘤家族史,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仅因为肿瘤指标偏高就要求查PET-CT没有必要。因为肿瘤指标偏高并不表示患有肿瘤,要结合家族史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在选择体检套餐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从自己平时的症状、家族史、既往史入手,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套餐才有价值。

癌症只能治,不能防? 不,癌症也有潜伏期,可以预防

癌症也有潜伏期,肿瘤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有的可能长达20~30年,这个阶段被称为癌前病变期。如果我们查出身体内有致癌的高危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通过治疗,预防癌症出现。

防癌检查主要针对一些特需人群,也就是高危人群,比如经常接触X射线、长期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和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防癌体检。“不同部位的癌,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会根据患者的意向、受检者的年龄、高危因素等确定不同的体检方式、检查时间,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常年吸烟者应每半年做一次筛查,乳腺癌每年做一次。”张连仲说。比如,肝癌患者则有相当一部分是乙肝、丙肝病人;宫颈癌的发病跟HPV乳头瘤状病毒有关,如果检查呈阳性需要及时监测;还有乳腺癌的患者,我们知道乳腺癌和内分泌有关,初潮过早或过晚、不生育、不哺乳的女性就更有必要常做检查。

体检结果出来就算了? 不,及时让医生分析结果更重要

35岁的马先生是某单位的骨干,平时很注意养生。几个月前,他像往年一样在医院参加了单位体检,至于体检结果是好是坏,他从不关心。可没过两个月,马先生发现自己一吃饭就胃疼,因为有过胃溃疡的经历,他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后来,他突然想到父亲就是死于胃癌,赶紧到医院寻找当时的体检结果,经过胃镜进一步确诊,结果显示,他患上了胃癌。

在众多的体检人群中,人们对各自的体检结果持不同的态度,有特别紧张的,也有毫不在意的。“大家要明白体检的目的,不是说去走个过程,重要的是让专业医生分析体检结果,而这一步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赵惠利说,如果已经感觉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应该直接去看相关科室的医师,而不是选择体检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6680 2014-02-26 00:00:00 三 它是“鸡腿”,而非“鸡肋”KeywordPh体检专家“话”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