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1
2
3
4

“我并不认为这些偏见是蓄意或恶意的,或是系统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海伦说,“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依然认为亚裔虽然很聪明、很勤奋、甚至可能很善良,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可能更适合技术类或是幕后策划,而不是担任领导。”

这一大堆阻碍亚裔职场升迁的偏见有一个统称:竹天花板。

伦·王并非第一个探讨亚裔在美国职场遭遇“竹天花板”问题的作家。纽约的职业经理人教练简·玄(守译)曾在2005年出版《打破竹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一书,之后她又撰写了《柔韧》(F1ex),探讨如何克服职场偏见和文化差异。

一个世纪前,大多数亚裔美国人从事的是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大多在农场、矿山从事体力劳动,是修建美国铁路的主力军之一。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现今,亚裔是所有美国人中,收入最高、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近一半的亚裔拥有大学文凭,而全部美国成年人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只有28%。

亚裔的中间收入为每年6.6万美元,比美国人的平均收入高出1.62万美元。但皮尤中心的报告也指出,这个数据没有反映出亚裔内部的群体差异。(韩◇、越南◇和华◇美国人的贫困比例超出美国平均水平,而印度◇、β◇和菲律宾◇美国人的贫困比例则低于平均水平。)

虽然有着出色的教育成绩,在美国500强公司中,相比其他少数族裔,亚裔晋升到高层领导职位的却非常少见。在500强企业中,只有8家公司的领导人为亚裔。根据《多元化公司》杂志和卡特利斯特智库的调查,《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的亚裔比例只有2.6%。(《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有6位非◇美国人、8位西班牙◇;500强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中非◇比例达7.4%;西班牙◇的比例达3.3%。这些大企业中,近87%的公司董事会席位被白人占领。)

同样的,在联邦政府中,亚裔员工约占全部雇员的6%,但政府管理人员中亚裔只占3%。

亚裔在美国被称做“模范少数族裔”,但根据平等就业委员会2008年一份评估少数族裔在联邦政府中遭遇升职障碍的调查报告,模范的亚裔同样也是“被遗忘的族群”。

“当我第一次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其职员的多元化让我大吃一惊。这和我在之前的公司所了解到的完全不同,充满新鲜感。但是,很快我注意到担任领导层职位的……大多为白人男性。”在听了海伦的朗读后,在美国国际开发署担任助理法律顾问的贝蒂·钟(守译)说。

贝蒂·钟说,她不止一次听到过冒犯性的偏见言论,虽然说话的人或许并没有恶意。不只一人曾问她是否和前新闻主持人宗◇华是亲戚关系———当然不是。(宗毓华祖籍台湾,贝蒂·钟是韩◇。)

贝蒂·钟说,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每当遭遇类似◇◇,她和亚裔同事们总是一笑了之。但根据皮尤中心的调查,在受访者中,1/5的亚裔美国人称“他们曾因为身为亚裔遭遇不公正对待”,1/10的亚裔曾遭遇语言侮辱。

根据美国平等就业委员会统计,2010年至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共处理3288起亚裔美国人职场遭遇歧视案件。加州一家急诊医院的菲律宾裔员工状告医院,称他们在医院说自己的母语会遭到管理人员的骚扰。最后,医院同意支付给原告97.5万美元的赔偿。在休斯敦,某家水泥公司的一位泰国裔员工控告管理人员叫他“日本佬”,并因为他是亚裔将他从原来的销售职位上撤下,要他去开货运卡车,最终公司同意支付13.5万美元的赔偿,与原告达成庭外和解。

曾担任新闻主播的脱口秀主持人朱莉·陈去年承认,为了应对职场歧视,她在25岁时不得不接受割双眼皮的手术,只为让眼睛显得大一点,更符合白人社会的审美规则。有人曾经告诉她:“你永远不能坐上主播的位置,因为你是华人。”

有一次,海伦·王为她的一位作家客户和出版商谈判出版协议,这位客户问她到底是站在哪一方———他还是出版商。他问,“你是什么,满洲里候选人?(比喻被敌人操纵的傀儡)”。虽然作为美国出生的二代移民,王说一口标准的美语,依然有人嘲笑她的“中式口音”。

韩裔作家简·玄说,很多时候,在职场上,美国出生的亚裔,即使连一句亚洲语言也不会说,却经常被误会为外国人。流行文化也在不断地巩固这种顽固的“亚裔=外国人”偏见。在电影电视中,亚裔除了扮演功夫高手或技术呆子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有一部关于NBA亚裔球员林书豪的纪录片提到,林书豪的出现,让亚裔美国人对于终于有一个“不会让人◇◇的亚裔楷模”感到鼓舞。影片同样谈论了他在职业生涯中所遭遇的种种偏见和歧视。林书豪在大学时期参加某次校际联赛时,对方球队的一个粉丝对他大喊:“你这个中国佬!能睁开你的眼睛看清记分牌吗?”显然是在讽刺亚裔特有的单眼皮。

海伦·王决定写小说的部分初衷是为了揭露类似偏见,然而这却不能保护她在联系出版的过程中遭遇同样的偏见。一位出版经纪人要求她重写小说,将主角英格丽特改成白人。一个早期版本的小说封皮样本上描绘的是一名金发女子。

《晋升之路》的出版商圣马T出版社的编辑布伦达·科普兰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封面设计和海伦的女主角面临相同挑战:如何真实地反映某个身份,但又不会被其制约。”结果,在最终的小说封面上,英格丽特的种族身份被蓄意模糊。

海伦·王说,从始至终,她的书一直存在“归类问题”。她的主角并非某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因此这本书不能归类为“小瓶文学”。女主角也没有回去中国和父母的亲戚们见面,因此也不符合传统的“民族文学”标准。由于故事主要以律师事务所为背景,似乎符合法律小说的范畴,但主要角色却是华裔女性。这在法律小说中是史无前例的。

海伦·王说,出版商们知道要如何推销谭恩美(以《喜福会》成名的华◇女作家);他们也知道要如何宣传擅长写法律惊惊小说的约翰·格里森姆;他们同样知道该如何包装劳伦·魏斯伯格(作品包括《穿普拉达的魔鬼》)的作品。“但谭恩美十格里姆森十魏斯伯格的组合却让他们犯难了。”而《晋升之路》可以算是这三类小说的集合———正如作者自己的人生。

华盛顿推销新书的间隙,海伦在一家咖啡厅和父母彼得、凯瑟琳·王一起吃了顿午餐。上世纪60年代,彼得和凯瑟琳在台湾相遇,然后移民美国。彼得在国防语言学院工作了38年。凯瑟琳为了照顾海伦和她的妹妹琳达一度辞职在家,之后又受聘于政府部门,教授计算机技能。

虽然两人都对女儿的成就感到骄傲,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却显而易见。在读书会上,海伦经常讲到,当她告诉父亲她的书终于要出版了,他父亲给她的第一个建议是:“无论如何,不要到处宣扬,因为谁也不喜欢爱自夸的人。”

彼得告诉女儿,她的书赋予他新的认识。“在阅读海伦的书之前,我并未意识到,他们这一代人同样经历了很多困难。”他在谈论海伦这一代亚裔时说,“也许不能和我们这代人相比,但困难同样存在。”由于同事大多也是像他一样向政府雇员教授亚洲语言的亚裔教师,因此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并没有体会到多少种族歧视。但是女儿的小说让他回忆起一次◇◇的经历。某天,研究所的法务部突然找他谈话。找他谈话的绅士问道:“作为一个亚洲人,为美国政府工作有何感受?”当时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但现在,彼得意识到,那是管理人员试图表达种族包容的一次笨拙尝试。

海伦的母亲凯瑟琳形容自己有点像媒体所说的“虎妈”———强迫女儿学习钢琴,上中文学校。她同样喜欢海伦的书。因为在她看来,英格丽特的故事说明“我们必须更努力。只要尽力做到最好,才能够忍受困难。”

当时并没有注意到母亲发言的海伦后来说,“能够忍受”并不是她想要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在海伦看来,她的小说是介绍美国职场规则的入门手册,当年刚出校园的她———学业成绩优异,但却对真正的世界一无所知———或许能够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从某个角度说,这本小说是20多年前就萌芽的反叛行为的结果。海伦中学就读于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因为她的父母希望她上美国最好的学校,并不是因为她自己热爱科学技术。最终,她鼓起勇气告诉父母,不要强迫她像其他亚裔孩子一样迫于父母压力进入医学院或选择理工专业。

她说:“我一直喜欢写作。”

然而,在阿默斯特学院取得英文和政治学文凭后,她选择了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做为作家职业的可靠备胎,她形容自己是一“不情愿的法律系学生”。

“当你的家人对你说,‘为了你能来到这个国家,我放弃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说,‘我要学习艺术史,然后去索斯比拍卖行担任艺术品鉴赏师,或是去纽约当一名作家。”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8049 2014-03-03 00:00:00 一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