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晚报小记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书迷们
讲那阅读的
故事
小记者天文馆里看月亮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13
第十届
绿城读书节
听书迷们
讲那阅读的
故事

2013

第十届

绿城读书节

听书迷们

讲那阅读的

故事

■提醒

加入红领巾小记者的几种途径:

1.拨打电话:67897655,登记你的个人信息;

2.加QQ群:315480220,在线获得活动信息;

3.关注微信公众号:郑州晚报小记者,了解我们。

“三点式”阅读

魏德勇

(深圳作家协会会员,派驻郑州)

长期的阅读生涯中,我总结出“三点式”读书模式。那年“深圳读书月”期间,龙岗一位内刊文友约我写一篇读书方法的文章。我寄了过去,没想到反响还不错。文友忙叫我公布出去,但我一直以准备不充分为由拒绝了。

其实,我是怕让读者误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读书的方法和模式,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人。“三点式”阅读和一般的阅读的区别在于,这是一种用心读书,而不是打发时间。“三点式”阅读关键是12个字:

一鼓作气。如有可能,要一口气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因为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的心境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心境下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两情相“阅”。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就像恋爱一样。你愿意读这本书﹐说明你是一位“读书人”,你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最帅的,最靓的,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本书让你花时间在上面,说明这本书有魅力,有内涵。只有基于两情相悦的爱才是幸福的爱,也只有两情相“阅”的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阅读。

三思而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选择读书最好是像女人选择老公一样,选好一本就认真读,反复读,耐心读。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版界制造了许多图书垃圾。对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我一般采用伟大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说法:“一本书,如果索然无味,那它就不是为你而写的,你可以将它扔在一边。”

从读书开始到结束,我一直喜欢问三个问题:这本书或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坐在计算机前,沏一壶清醇的香茗,我没有点击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而是捧起一本散逸着墨香味儿的图书,也捧起我这些年与书相依相偎的成长故事!

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尹顺国(供职于中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

痴迷地读书。

有时,读着读着就舍不得读了,怕很快读完,就没得读了——延长读书的快感——就会有意识地放慢阅读速度,或者干脆放下不读,停一段时间再读。而在再读的时候,不是接续着读,而是从头再来,重读,再次享受,并且是在原来阅读的记忆基础之上的享受。我可以重温书上的标记和随手写下的文字。最近阅读《爱玛》,就是慢慢地品;现在读《过于喧嚣的孤独》也是这样的舍不得快快读完,尽管它的每一章也就是一大段,我还是慢慢地读,一字一句地反复琢磨。还时不时有意地停下里,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和亲人们说说话,谈谈读书的感受,我对妻子说,我越读这篇小说越忧伤(为主人公“我”——汉嘉);或者随便翻开别的读过的书,看看写在书边的字和用红蓝黑多种颜色在书中画出的文字。如果突然又有了感想,就在书边找个缝隙再写几行几句。这种读书的享受,让我学会了淡泊和淡定,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口腹之欲渐次丢于脑后,其他烦躁之事就不觉得那么重要了。

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很不容易的。而人到中年,是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时间溜过去的速度在中年之后,明显地要比青少年时期快很多,这是一种人生的切肤感觉。尽快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是一种过早的保护和滋养,越早越快越好。这是我的快乐,适合我的读书学习的方式,也是我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很满足和快乐。

我这样说,也没有什么新意。不光读书是这样,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寻找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如果你安静地想一下自己过往的生活,你就会认同我的这种说法。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那样,那真是一种悲哀。事实是,大多数人到死也没有找到。当然更不要提活得明白了。

我和我书架上的那些书 邹磊(供职于百花园杂志社)

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我,其实在大学以前,并未看过几本教科书、教辅书之外的书。记得小时候家里多的都是父亲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工具书之类的,比如《钳工手册》《切削手册》《热处理工艺》啊之类的。我翻过,真看不明白,后来发现了一本《淬火集》,当时还以为是热处理方面的文章汇编呢,后来看得津津有味,呵呵,具体是什么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毕业后,随着慢慢工作稳定下来,买房、娶妻、生子,生活的套路和我们那茬儿许许多多的学生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想买个二手房,看了很多套,有一套第一眼看了很相中,尤其有一个不到十平米的书房,有一面墙,原来的主家全部都做成了书架,哈,我正琢磨着看好了房子买什么书柜呢,这下子,人家替我 省事了,就定下了这套。现在,除了上班,大部分的时间也不怎么出门,都是在这个斗室里度过。尤其有次,去一个文艺评论家的家里做客,发现他的书房也是一面墙做成了书架,立时有一种“近朱者赤”的感觉。

有虚荣的成分吧,也是为了开阔视野,提高一下自己,说不清从哪一年开始,我决定把我以前曾经谋面并且有一定印象的书都给找到,因为那些书不是看了一遍两遍就可以罢休的,因为当时那些书并不是自己的。印象很深的是,当年的一个同学当时精神和情感受了刺激,竟然斥“巨资”买了两本上下册的《心理学经典——关于人心智的自我完善与提升》,49.8元,当时的确是很贵的定价,印量10000册,当时算是小印量,舒以编。他看上册的时候,我就把下册带到教室,遇到不善口头表达的老师的课,就坐在最后一排翻看。记得,一个上午,也就浏览了一下目录和看了两页半,那天的下午和晚上的卧谈会,我发现我深刻了许多,每每插言,语惊四卧……后来,这套书我没有看完,就被收走了,图书馆也没有,书店也没有。

现在的书,对于很多有时间有读书欲望的最广大的人群来说,不算便宜,幸好,网络书店出现了,都有不错的折扣,买书的主阵地便转移到了当当网。当当购书至今,有一个唯一的遗憾是:某次打折,我买了一千多元的书,一大箱,里边有个《茶叶全书》是上、下册,只给发来了上册,电话,不补,让退,就退了。不久,又打折,再次买了此书,哈,竟然光把下册给发来了,让补来上册,不补,只好又退了。后来,又遇打折,我还欲买此书,一想,或许是当当郑州仓库在第一次发错书的时候,这上下册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如再定,发来的或许还是一册,就觉自己与这书无缘,也不再强求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8284 2014-03-04 00:00:00 二 听书迷们<BR/>讲那阅读的<BR/>故事KeywordPh2013
第十届
绿城读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