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6版:社区报如意新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子湖街道办事处 开展“戏曲惠民·欢乐百姓”活动
圃田乡开展C型清真牌证换证工作
开展青少年普法知识进社区活动
■学雷锋我们在行动
罗青林的中国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罗青林的中国梦

输液配药还可以遥控

昨天,在罗青林家,记者见到了他发明的自动装置,一个小匣子,几根管子,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罗青林用它们替代了注射器。

“现在在医院输液前,护士们一般都是用注射器从针剂小瓶里吸进药物,再注入输液瓶里,如果是粉针剂,还要把药粉稀释成液体,过程很繁琐。护士们一天要重复无数个这样的动作,非常辛苦。我的发明就是利用压力差,实现针剂药品和输液瓶之间的流动和交换。如果把这种技术在医院应用起来,护士们以后配药,就像用遥控器打开电视一样简单。”罗青林边演示边介绍。

“这种装置是密闭的,不会进空气,能保证无菌无毒无微粒输液。最重要的是,在配药环节能淘汰掉注射器,减少了白色污染。”罗青林说。

白衣天使来信坚定信念

罗青林开始做这项研究,是因为一次输液的经历,支撑他28年坚持不懈的动力,是报刊上的一篇名为《天使的困惑》的文章。

1985年,他因为重病住进周口市人民医院,病房住了七八个病号,护士们忙得团团转,罗青林看到一个配药的护士,手上都磨出了水泡,病好后,他就开始做这项研究。

1996年,罗青林的实验终于得到认可,他的一次性使用医疗输液器取得国家专利。两年内,他又两次更新这项发明,并分别取得专利。

1998年,健康报上刊登了《天使的困惑》的读者来信,作者是一名护士,她指出繁琐的配药工作让护士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通过与那位护士的交流,罗青林决定继续研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发明。

“研究了28年,技术成熟了,我人也老了,现在我就想把这项技术献给政府,献给社会,这也算是我的中国梦吧。”

郑州晚报见习记者 鲁慧

通讯员 马红霞 文/图

打气筒的夹子,普通的三合板、钢管,把这些零碎东西做成一尺见方的小匣子,罗青林花费28年时间发明了这个多功能输液自动调剂装置,这个装置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昨天,在正弘山社区,记者见到了社区的发明家罗青林,75岁的罗青林看起来精神矍铄。如今,罗青林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自己发明的多功能输液自动调剂装置献给社会。

■社区人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49891 2014-03-07 00:00:00 五 罗青林的中国梦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