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经济新闻 能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央行再启“汇改”意味着什么?
足球与A股,生活两大“堵”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行再启“汇改”意味着什么?

当下,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被打开,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化,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汇率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

事实上,与其被动接受风险,不如主动加快改革。应该讲,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境内和境外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这样两种汇率形成机制的差异必然会留下更多的风险溢价和隐患。

人民币贸易结算累计已经超过4万亿元,其中约90%集中于进口业务领域。贸易结算的单向偏离,让人民币国际化沦落为贸易部门赌人民币升值套利的工具,并由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外汇储备继续累计增长以及外债结构短期化。如此一来,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在增加,并拖累货币政策调控。

此外,人民币套利风潮也就随之兴起。这些前提条件包括: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再次上涨,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反弹,这两个条件对热钱有吸引力,热钱通过虚报收入流入中国;2012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离岸与在岸市场汇率差扩大,离岸市场人民币汇价更高,导致在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不断进行双向“套利”和“套汇”,这也是近几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国已经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近2.5万亿人民币。截至2013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万多亿元,海外人民币存款的总量由2010年的几百亿元,增长到了目前的1.2万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国际精算银行EIS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已跃居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之列,交易地位从2010年的全球第17位跃升到现在的第9位,日均成交额增长2.5倍。

而这背后与人民币持续多年的单边持续升值有关。回顾自2005年汇改之后的人民币升值,我们可以简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7月~2008年6月,人民币升值16%;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6月~2011年10月,人民币升值逾7%;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8月至今,人民币升值逾3%。

然而,这种建立在人民币单边升值基础上的本币国际化过程并不可靠。这方面,日元国际化是前车之鉴。日元大致经历了3次大幅度的升值过程。第一次升值始于上世纪70年代,持续时间长达7年,其间升值超过了95%。第二次升值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持续时间有10年之久,其间升值超过了200%。由于日元持续大幅升值,日元积累了大量的资产泡沫。据统计,1984~1989年的5年中,日本银行以日元计价的跨境资产和负债总额年均增速超过60%,这其中欧洲日元离岸市场成为日本境内银行获取短缺资金的新渠道,增速甚至超过央行本国的货币发行,特别是日元长期保持低利率使得日元沦为全球的套利和融资货币,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因此,人民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必须打破单边升值的“魔咒”,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势在必行。1994年1月,我国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进行汇率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日波幅限定为千分之三,2007年5月调升至0.5%,2012年4月扩大至1%,而两年之后的今天央行再次将波幅由1%扩大至2%。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汇率形成机制初步形成,汇率波动弹性增强。而今央行时隔两年再次明确表态,未来将基本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逐步摆脱依靠外汇占款供应基础货币的模式,将提升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货币定价的自主权。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必须强化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利率工具是稳定汇率的重要杠杆,完善的利率平价机制是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有效波动的重要保证。如果有灵活的利率调整政策和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利率的上下波动即可消除利差,尤其是短期利率对调节汇率、打击投机资本的冲击非常有效,从而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而这一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利率的市场化。因为统一协调的金融市场能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联系,完善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是保证外汇交易活跃和汇率稳定的重要经济杠杆。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52457 2014-03-18 00:00:00 二 央行再启“汇改”意味着什么?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