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追寻总书记足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做一棵焦桐 扎根人民沃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做一棵焦桐 扎根人民沃土
干部群众在兰考县焦裕禄种植焦桐纪念地参观焦桐。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对谁生死系?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整整50年前,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离开他呕心沥血的兰考去治病。已肝癌晚期、皮下扩散的他,强忍剧痛,弯着腰,一步三回头:“我几天就回了。”

兰考人民没有盼回他们的好书记。他太累了,生命之钟在5月14日停摆,年仅42岁。

思念的河,绵延不绝。

焦裕禄干部学院旁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焦桐已长成参天大树。全国各地来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的学员在这里,以焦裕禄为镜,学做人民的好公仆。

根深叶茂

根,深扎于土地;叶,伸展在云里。不朽老焦,挺立如桐。

50年后,人们追忆“老焦在兰考的475天到哪儿去了”?

答案是:风沙中,暴雨间,寒风里,骄阳下,最困难的乡亲身边……一年零三个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

当年在兰考火车站旁瑟瑟发抖,准备到蚌埠讨饭吃的穷娃子雷中江如今已是76岁的老人。他至今记得1963年3月的一个夜晚,焦裕禄一手握着他的手,一手揽着他的肩,问他哪个村的,到哪里去。衣薄裤单空肚皮的他心头一热。

那是一个冬日,焦裕禄顶着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和越刮越紧的北风,走进梁孙庄低矮的茅屋,为双目失明的大娘和生病的大爷送上面粉和钱。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答:“我是您的儿子。”

以焦裕禄为镜,就要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做百姓的贴心人,没有分毫“老爷”做派,跟官僚主义不沾边;学习他明确了“为了谁”、搞清了“依靠谁”,从根子上解决了“我是谁”。

栉风沐雨

是树,就要栉风沐雨。生长在“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岸边的焦桐更是如此。

为官,就要扑下身子。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排除万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正值豫东大地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候,不少村庄粮食绝收。“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洋、秋天不见收、冬天统销粮。”“好过的正月、难过的二月、饥荒面瘦的三月、见神见鬼的四月。”这是当年兰考困境的真实写照。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上任伊始,焦裕禄就把“劝阻(逃荒)”办公室的牌子换成“除三害办公室”。他立下军令状:苦战三年驱走三害!

摸清了底子,焦裕禄开出治沙、治水、治碱除三害的方子。 经过艰苦奋战,兰考除三害取得成效。到了1965年,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最缺粮的县初步实现粮食自给,许多队还有了储备粮。

以焦裕禄为镜,就要学习他“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学习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学习他迎难而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呼吸相通

焦桐会“呼吸”,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共振性极佳,是制作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目前,兰考全县有民族乐器厂数十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昔日的“抗灾树”如今成了兰考人民的“摇钱树”。

当年“人吃不饱牲口遍地倒”,唯独老韩陵村饲养员萧位芬能把牲口养得膘肥体壮。焦裕禄组织推广会,请萧位芬讲经验。不料他养的驴跟来,径直跑到讲台上。原来,这头驴自打生下来就没了“娘”。萧位芬省下口粮喂它,还找来母羊喂奶。驴崽不会吃,老萧就把母羊抱上桌,方便驴崽在桌下吮奶。

焦裕禄赞萧位芬“你不是饲养员,是思想员。”大家向老萧学习更有劲头了。

东坝头乡有个“下马台”,是兰考最大的风口,行走艰难。自古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焦裕禄调研时看到村民魏铎彬父母的坟被风刮得棺材都露出来了,魏铎彬挖来淤泥盖在沙上,果然把坟压住了。焦裕禄很兴奋,立即带领大家翻淤压沙,栽上树,沙堆慢慢就固定住了。他把翻淤压沙叫“贴膏药”,把种泡桐叫“扎针”。

如今的“下马台”再不见漫天白沙的旧模样,周围一片焦桐林子,远处上百亩的连片小麦长势喜人。

以焦裕禄为镜,就要学习他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在基层在一线拜群众为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他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笔直参天

50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如今直入云霄、枝繁叶茂。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崮山镇一个贫农家庭里,年幼丧父,曾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骨子里有正气。曾扛过枪打土豪、除汉奸的他明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时任兰考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坐在焦桐下回忆起1963年的三伏天,焦裕禄带着他到城关乡王爷庙调研,口渴难当嗓子冒烟,吃了路边地里几个打瓜。老焦让他给瓜主送二两粮票和两毛钱。瓜主说,不值钱不用给。

看到钱没付,焦裕禄把他带到黄河大堤边,说:“他不收,我们不可以不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习是从小事养成的。”张明堂打心眼里被老焦的人格魅力折服,赶紧把钱送去。

焦裕禄是一面清廉“镜子”。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衣服、鞋袜补了又补,全凭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生命最后一刻,他把大女儿守凤叫到病床前,交给她一只自己戴的表和一支钢笔。他说:我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

带头艰苦、不搞特殊的家风,是焦裕禄留给六个孩子最厚重的家产。

大女儿焦守凤当年本来有机会有份体面的工作。结果老焦把她送到酱菜厂,成了一个干脏活累活的临时工。一次,焦裕禄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当即把全家“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送给戏院。后来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全县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父亲去世后,母亲要照顾奶奶、姥姥和我们六个孩子,度日艰难。她要求我们牢记父亲的遗嘱,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焦跃进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大潮,大姐焦守凤的儿女们都没能幸免。

以焦裕禄为镜,就要学习他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学习他自觉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文图据新华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54966 2014-03-24 00:00:00 一 学做一棵焦桐 扎根人民沃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