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风消防队 ★黄亚明专栏 市井水浒 宋朝的消防队,叫“潜火队”,属神风级别。队员多来自首都精锐禁卫军,海拔在1.71~1.80米之间,琵琶腿,车轴身,勇猛多力。部分消防员能虎喉夺羊骨、楼檐捉飞禽,丝毫不逊于今天的特战队员。 孟元老记载,开封府每坊巷500米(宋制300步),设一个“军巡铺屋”,每铺士兵5名,夜间巡逻。一旦在高处的“望火楼”上发现哪里失火,立即由骑兵骑上“望火马”,第一时间报告司令部和开封府,各部门迅速带队扑火,不麻烦老百姓。 到了南宋,杭州的消防队规模更大,达6522人,包括禁卫军精兵300人,23隅消防兵(每隅102人)2346人,7个专门的“潜火队”876人,钱塘、仁和两县管辖的“四壁”1800人,驻杭州城外的消防兵1200人。 政府在主要街道、居民区,筑凿方井,并建蓄水池。杭州的大蓄水池,有20多个。做市政规划时,要求设立“火巷”,巷宽三丈。 宋人不知道二氧化碳,不能制造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的灭火手段和程序如下:大伙儿用斧头、锯子、火杈等清除障碍,用大索、铁锚儿套住或挂住房梁立柱,用力猛拉,拽倒,以切断火源。要么提着水桶、洒子,或者用猪、牛膀胱制成的水囊、水袋,使劲儿往火堆里泼水、洒水,要么手拿麻制的拖把——麻搭,蘸上泥浆灭火。遇到高层建筑着火,就架起云梯救火。 聪明的宋人,为了较远距离救火,设计出了唧筒。我小时候也玩过。 唧筒就是竹制的水泵(清朝称为机桶、激桶)。把长竹竿凿通,里面放一根用棉絮裹紧的水杆。水杆上的棉絮类似活塞,用手来回拉动水杆,便产生正压和负压,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和喷出。这种唧筒射程不远,流量有限,但比起木桶、水袋、水囊等泼水或掷水工具,要方便和有效。 灭火过程中,多由政府出钱买水灭火,富室豪户也雇人灭火。若皇宫起火被扑灭,犒赏10~300贯;重伤、轻伤将官,医药费和补助各200贯、150贯,重伤、轻伤士兵,医药费和补助各70贯、40贯。 消防官兵若救火不力,以“军法”治罪,主要责任人打60或80大板。要是活人被烧死,相关负责人,杀。罪不至死的首犯、从犯,发配。考核官员,防火灭火效果实行一票否决。 《水浒传》里,林冲被发配到沧州看护草料场,却遭受陆虞侯陷害,一把大火,将草料场烧了个精光。如果此事发生在开封或杭州,别慌,巡视火情的军巡铺兵,飞报厢公事所的上司,又迅报开封知府,一会儿,各路神风消防队便赶到了马料场……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