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聚焦产业集聚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
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
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
新密产业集聚区的康宁特环保生产车间。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张翼飞 图(资料图片)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

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促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四个河南”建设的有效载体。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四集一转”、“五规合一”、产城互动的要求,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拉动主引擎作用、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接承载能力,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成燕 裴其娟 张倩 卢文军 高凯 史治国 刘招

4

“培内”“引外”并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在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培内”、“引外”的平衡式发展,这一发展方式不仅确保了集聚区内项目来了能活,活了能出彩,还培育出了知名企业和大型产业集群,同时,更为“郑州招商”打响了知名度。

其中,“培内”这一方面主要是按照“企业主体、引导扶持、提质增效、内外并举、动态管理”的原则,大力实施战略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对龙头骨干企业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扶持,使项目和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郑州已培育形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1个(电子信息),超500亿元产业集群3个(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和铝及铝精深加工),并成功打造了电子信息、智能手机、汽车等产业链。其中,2013年实现智能手机年产9645万部,占全球1/8;整车产量达到48.3万辆,在全国汽车产业争得一席之地。

在“引外”这一方面,郑州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作用,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国内产业带动力的“三力”型项目。

郑州实践:新港产业集聚区

新港产业集聚区精彩的“发展报告”在中原地区同级别县市中是少有的。新港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之前所在区域是新郑市集中种植莲藕的泥塘。

新港产业集聚区从昔日“藕泥塘”变成今天的“聚宝盆”,得益于新郑市对该集聚区的科学引导,尤其是重视“内外”平衡式发展的方法,更为新港产业集聚区崛起增添了能量。

在“培内”方面,该集聚区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先后有投资7亿元的达利食品、投资5亿元的雏鹰饲料和冷鲜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中烟物流、投资17亿元的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集聚区共有食品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通过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使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如雏鹰农牧由单一的养殖业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加工立体多元发展。再就是通过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展名牌商标创建活动,培育和挖掘出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了品牌聚集效应,培育出好想你枣业、雏鹰农牧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正龙食品、润弘制药两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涌现“健康情”等河南省著名商标11个。

在“引外”方面,集聚区围绕全国500强、行业50强,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五职”招商、补链招商和委托外地能人及专业协会招商等活动,成功引进了华润、达利、金丝猴、红牛、光明乳业、白象、雪花、中储粮等名牌企业。集聚区积极地寻求外部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区内高校众多的优势,推动校企联合,大力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

目前,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方便食品、15%的枣制品、14%的酱油、30%的小剂量水针剂产于新港产业集聚区,全国六大、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食用油储备加工战略基地布局在新港产业集聚区。

5

坚持功能集合构建,提升综合配套能力

2013年6月18日,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一意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在坚持功能集合构建、提升综合配套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依托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突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集聚了郑州机械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创新服务平台中心和中原广告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吸引了各类科技人才近5万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在“新三板”扩容至全国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一次性实现12家企业集中挂牌。

功能集合构建是指以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为目的,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配套、要素平台保障支撑。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是提高产业集聚区承接承载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增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高新产业集聚区在功能集合构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郑州实践:郑州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近年来的各项重点工作,大多都是在进行功能集合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产城互动的原则,以“三大主体工作”为切入点,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区内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实现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达35平方公里;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高新区分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新分院、轩逸五星级酒店、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城区环境品位正在提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动漫创意、软件、电子商务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级河南省大学科技园、郑州高新企业加速器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孵化器相继建成,总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目前,已集聚了包括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在内的全省22%科教资源;集聚了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棉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了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8个部属研究院;集聚了各类科技人才近5万人。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八大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力电器、中国联通、微软、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22%,骨干软件企业占全省的70%以上,动漫企业占全省的85%以上,电子商务企业占全省的95%以上。拥有上市公司10家,占全省的10%;列入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38家。2014年初,高新区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登陆“新三板”,占全省的100%。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59867 2014-04-10 00:00:00 四 集中集群集约集合<BR/>集聚“四化”同步发展新能量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