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危受命,出任校长,把排名倒数的郸城秋渠一中办成名校 10年来,家离学校仅200米,却长年住校 42岁校长去世前的最后一天 3月17日,张伟生命的最后一天。 上午8点半到9点半,张伟和学校政教主任刘锦华共同处理前一天晚上未处理到位的学生纠纷。 上午10点,参加完学校中招备考会后,他在教师“汉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一行粉笔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全校师生留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却从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下午4点,召开全体教师会;5点,召开全体班主任会;晚上7点40分,他最后一次到教学楼巡视各班晚自习之后,在学校值班室倒了一杯开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参加20点20分召开的校领导班子会。 19点53分,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洪涛突然接到张伟的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张洪涛赶到时,张伟坐在办公椅上,身体伏在办公桌上。 从这一刻起,张伟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再也没说一句话。 20点10分, 同事们把他连同他的办公椅一起抬上了救护车。 22点10分,张伟与世长辞。经医生诊断,张伟系脑干出血。 张伟就这样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本来计划在晚上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临危受命,10年办郸城最好学校 1994年,张伟从周口师专毕业,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远离县城临近安徽的秋渠乡,在秋渠一中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张伟历任秋渠一中团支部书记、德育主任、副校长。 2004年,张伟临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学校人心涣散,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位居后3名,生源流失严重,群众极不满意。从此,张伟和他的团队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 张伟的家离学校只有200多米,但他却长年住校。 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中招平均分居全县初中第一,中招综合量化均位居全县前三;在校生不断增加,目前达到1100多人,成为郸城农村教育最亮的“牌子”。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远程教育示范校、全市课改先进校、全县高效课堂三星级学校、汉字工程二星级学校、高效阅读一星级学校,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县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 “张伟总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要和广大师生同心,想教师所想,为学生所想。”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他当老师是个好老师,中文系毕业,教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每一门都能教;当校长,和老师一起,整修地坪、拉光纤、栽花草,样样走在前面。 “张校长经常带领男老师值班、站岗,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秋渠一中8年级4班高红旗说,每周他们都要回家,张校长就用广播通知他们关好窗、关好门,还准时在校门口护送学生离校,返校时,会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返校。 他的三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 4月19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张伟的两个“家”——秋渠乡南街村的“家”和学校食堂二楼的两小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长年无人居住,4间瓦房里除了一个破柜子和几袋杂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顶棚更是破烂不堪。 在学校食堂二楼的“家”中,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布衣柜、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购买的布沙发。“这间屋子冬冷夏热,有时下雨还会漏水,屋外简单垒起的小棚子就是张校长家的简易厨房。”学校一位后勤教师说。 客厅里,张伟的妻子韩春英身体斜倒在沙发边,悲痛地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了校长后,我们全家就搬到学校住,他的工资不高,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19年了,我们也从没有出去旅游过。我知道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 张伟生前说,自己有三个愿望,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陪上高三的女儿好好吃顿饭,陪妻子坐火车出去旅游。这些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