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我们将迎来第19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主题是“地球与我”。从纸质到电子,从阅读大部头到碎片式阅读,每天刷微博、微信还算真正的阅读吗?匆忙的生活将意义榨干,只剩下了新闻事件。这个年代,你还关注阅读吗?你都关注了哪些类别的书籍? 本报记者专访了一些知名作家,从他们感兴趣的书中,是否能得到若干启示? 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相关链接 罹癌作家苏叔阳谈读书: 书香亦是“抗癌方” 现在许多人走路时还捧着手机看,也不怕被撞着,还不如空下来认认真真读几本书。著名作家苏叔阳在20年间三度罹患癌症,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和一次放疗,而书香也是苏叔阳疗病的良方。“抓紧时间看书,看自己急于想知道的书,也要看自己不想看的书,因为看这样的书,才能知道世界有多丰富,人生有多可爱。” 在疗病的近20年里,苏叔阳手不释卷,最多时一天要看十多本书。“一个人走向人生最后阶段时,每一阶段都要有好书做伴,可以从中得到力量。”“读书可以让你富有,摆脱低级趣味,可以确定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让你分辨是非,使人内心崇高,摆阔的人不读书,也就不懂得高贵优雅。”苏叔阳说,周总理年轻时说过“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对此,他一开始也觉得费解,但是最后,他想明白了,“参透生死、真正解脱,才有了努力方向,而多读书也同样为此。” 今年我读的书很少,主要是写作任务太重。但是在写作之余,还是读了一些书,主要是民国时期的作品。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写作还是要在中国的文化根子上找灵感,找资源和底气。像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读来依然栩栩如生,那个虽然贫穷但是宁静、庄严的老中国,那个小城的风土人情,完全可以换算到今天来。 什么叫接地气?呼兰城里总是事故百出的泥坑,那些鸡零狗碎的家庭琐事,都是地气。《城南旧事》也是这样的,跟萧红的作品一样,带着诗的品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胎记。太美了,真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也读了一些历史、经济、社会方面的作品。像龙应台的,许知远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跟我们有很大差异。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事儿还是这个事儿,人家能从平常中读出不平常,这就是作家的品格。 这些作家的作品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自己比过去能沉下去了,想得也比过去深一些。过去我写的东西,现在看来过于轻飘了,想当然的东西太多。当然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惟其如此,我们才应该多关注它的不好,它的阴暗面。因为相对于“好”来说,“不好”才是最应该惦记、咀嚼和改变的。我们不能掩盖它,更不能粉饰,这是作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邵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阅读书目:《呼兰河传》 《城南旧事》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读了她的《逃离》。联想到最近十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我发现,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欧美以外作家的获奖比例增大了,文学的亮点明显向第三世界转移。像库切(原在南非)、帕慕克(土耳其)、略萨(秘鲁)、莫言(中国)这些作家,都以自己脚下的土地为立足点,由于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厚重,比西方作家的作品更有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真正有影响力的西方获奖作家也大多具有移民背景,如奈保尔(印度移民)、多丽丝·莱辛(南非回归移民)、赫塔·米勒(罗马尼亚移民);或是以关注非洲的题材为主要创作内容(如勒·克莱齐奥)。爱丽斯·门罗可以说是一位新乡土小说家,她的作品的小镇风情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显出了特色。 田中禾:文学亮点在转移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纸上的一种旅行。读时必须要走得比徐霞客更慢,我是在“笨读”。 古人慢,他们有铜锁,他们有家书,写字时还要一边关注墨色。今人快,我们需要头等舱,微博,微信,需要本不需要的钱。大家把一秒当两秒来使用。徐霞客说:有时你要骑驴。 《艽野尘梦》:一部写西藏的奇书,在我的西藏题材阅读视野里,写西藏旧事,写西藏爱情,再没有超过此书者。往事皆是苍茫。偏偏这份情感由一位“湘西王”的军阀来写出了,这更是奇。 《农村木工》:职业技能丛书里的一种。当下不做桌子的人很多,但没说不做桌子就不可以来读。 一个人要有一门手艺。那会稳定自己。有手艺一般就不再想其他事情了。现在大多数人没有手艺,就多想干手艺以外的事情。越位了,这个世界就要无序,譬如你,譬如他,和她,譬如我自己。 《墨白研究》:一本本土作家研究本土的书,再由我这本土作家来读,会是别有感受,他们都在我身边。里面有学者刘宏志的新鲜之处和思考用心。 冯杰:“有时你要骑驴” 阅读书目:《徐霞客游记》 《艽野尘梦》等 今年的读书很杂乱,看远古的书多一些。当代的小说我读了余华的《第七天》,我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写得最好的小说,完全走入了国际化、公共化,超出了国内主流当代文学审美的标准范围,所以很多人说他写得不好。我认为完全是一种误读,像余华这么大的作家在国际上影响愈来愈大,在国内一直没得过任何奖励,这是一种幽默,或是一种荒诞,是余华错了,还是当代审美标准错了(一笑)? 今年还读了阎连科的新书《炸裂志》。因为连科是河南作家,对他很关注。我觉得这部《炸裂志》恢复了《受活》的水平,是一部很厚重的长篇小说。 读书是一种营养,也是与人交流的最好渠道。经验在书中。 张宇:经验在书中 阅读书目:《第七天》 《受活》 李佩甫: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阅读书目:《三命通会》 今年坐骨神经疼犯了,一直在治疗中。读书杂且乱,人老了,也不为着什么,就是闲翻。又看了《三命通会》,一般人不看的书。我想了解一下,古人为什么“信”,现代人为什么不“信”?冥冥之中是否真有什么在左右着我们?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还有宋代的一些世景杂典,记得还看了去年得诺奖的一个作家的作品片段,没看下去,都是随手翻的。作为任务,也读了一些本省作家的书。在我,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天都看点什么,不着意。 最近读的德国作家黑塞的《罗斯哈尔德》,一个小长篇。罗斯哈尔德是小说中一个庄园的名字,画家维古拉特的家。维古拉特声名显赫,画价高昂,才华与财富丰盛并存,但他的家庭生活却甚不如意。其实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说是妻贤子慧,偶尔还会其乐融融。但是,那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来了:夫妻之间在心灵意义上不可深交,当然也没有激情。这让维古拉特的家庭生活变得黯淡苦涩。小儿子皮埃尔是他和她唯一的共同光亮,但这光亮本身也是发电不稳摇摇晃晃,并不能在本质上解决他和她的问题,甚至为了争夺皮埃尔,他和她的关系变得更为沉郁、隔阂和怨艾。 我知道,对很多人尤其是已婚男人来说,维古拉特面临的这种情状应该是无伤大碍。或者离婚再娶,或者就这么凑合下去,反正谁都不可能在漫长的婚姻中得到长久不变的鲜甜——这几乎就是缘木求鱼。但维古拉特就是傻,就是不会敷衍。于是这个本可以化重为轻的问题在维古拉特这里却成了坚决不能忍受的重大。他不依不饶地要去解决。也许,艺术和艺术家的本性决定了:他必须去尽力挣脱与艺术自由和艺术疯狂势不两立的那些藩篱桎梏,他必须去尽力和平庸的生活进行不懈抗争,然后,在抗争中,他会收获艺术世界里奇异神秘的璀璨珠宝,再然后,让这些珠宝的光芒默默陪伴着自己的孤独灵魂。 这是代价。爱自己,爱艺术的必然代价。 黑塞的作品都很好,《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都是品质一流。他的诗歌也非常出色。1946年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乔叶:他的作品品质一流 阅读书目:德国作家黑塞的《罗斯哈尔德》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