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八旬老人讲郑州绿化那些事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满城“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到如今的绿城
听八旬老人讲郑州绿化那些事儿
每周六是义务劳动日,工人、学生、干部都自觉上街种树
副市长拿把钢尺挨个测量树坑,市长骑自行车来回巡查找问题

每周六是义务劳动日,工人、学生、干部都自觉上街种树

副市长拿把钢尺挨个测量树坑,市长骑自行车来回巡查找问题

今天的郑州绿叶婆娑、满目青翠、植被丰富,可昔日的郑州还曾经是“沙土之城”。

看到本报《光阴的故事》的报道,80岁高龄的徐凤洲老人翻出家里珍藏的几本相册,拿出当年绿化郑州时他亲手拍下的照片。

看着这一张张老照片,仿佛那群情激昂、热火朝天、誓把旧貌换新颜的壮志豪情跃出纸面、扑面而来。

郑州晚报记者 刘凌智 张华/文 张翼飞/图

中州大道以东有57个大沙岗,个个都像一座楼

新中国成立之初,郑州城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东北、东南区域被几十里黄河故道沙丘围绕。风沙起时,满城“遮天蔽日,飞沙走石”。

中州大道以东,是一个挨一个的沙岗,也就是大沙丘,有57个之多。这些沙岗一个在70到100亩,有十几层楼高,风大时,还会随风滚动,侵蚀尚未沙化的土地。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作者,徐凤洲一来到郑州林场,就立刻投入到改造风沙城的战役之中。

为了把这些流动的沙岗锁住,他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而且编成了顺口溜:要想沙岗不搬家,前面栽树挡,后面栽树拉”、“要想沙岗不动身,栽下刺槐盘住根”……

虽然条件艰苦,食无定时,宿无定所,但徐凤洲和同事们既冲锋在前又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地干了4年多,绿化了7万亩沙荒地,固定了150多个沙丘。

疯狂肆虐侵袭郑州的风沙之龙被绿色的锁链牢牢缚住,初战告捷。

全市总动员,路修到哪里,树种到哪里

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这时,郊区的绿化已经大有改观,绿化的重心转向了市区。徐凤洲也调到了建设局的园林科。

当年8月的一天,领导把他叫过去,交给他一部120相机,虽然不是新机器,但是德国进口的。原来,鉴于他文化程度高,又好学,组织决定让他在参与绿化建设的同时,学习摄影技术,记录下干部群众积极植树的场景和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新建成的人民路、金水路通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种植什么样的行道树。经过市领导和林业专家反复考察、研究以及实地试验,终于确定树形好、树冠大、遮阴效果好、抗风沙能力强的法桐为行道树主要树种。

很快,第一批法桐引进郑州,全市总动员、合力种法桐的乐章轰轰烈烈地奏响了。

因为园林科和育林场的工作人员有限,种植法桐主要依靠群众,每周六都是义务劳动日。工人、学生、机关干部包括驻地解放军战士,都加入到种树的行列中来。徐凤洲不仅指导大家种树,还拍摄下许多感人的画面。

在那个淳朴的年代里,没有人提任何要求,大家只希望能为改造自己的家园多出一份力。

金水路栽了1800多棵,人民路也种了三四百棵。随后,市里又提出“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工厂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的号召。

“晴天晒不到太阳,下小雨淋不湿衣裳,花坛如船停在路两旁。”到了上世纪60年代,效果集中体现出来,郑州绿化覆盖率达到35.25%,在全国名列前茅,赢得了“绿城”的美誉。1992年,时任绿化办主任的徐凤洲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

“沙城变绿城”,不能忘记他们

徐凤洲老人说,在“沙城变绿城”的伟大战役中,不能忘记政府,从第一任市长宋致和到后来的市长王均智,副市长史隆甫、范连贵等都为郑州绿化付出了很多心血。

1954年,为了绿化省委、省政府门前的金水路、人民路两条景观大道,史隆甫副市长在园艺场发现了几棵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法桐,便请宋致和、王均智前去观看,3位市领导当即决策,以法桐作为郑州市行道树主要树种。

在财政困难、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先到南京买了一批小法桐树苗,首先栽在金水路、人民路上。

虽然每棵小法桐只要几毛钱,当时却成了贵重之物,市领导召集专家学者研究,在苗圃职工的努力下,用从南方买来的法桐枝条自繁自育,解决了法桐苗木紧缺的问题,为法桐唱主角的郑州绿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两条景观大道法桐的栽植中,史隆甫副市长拿把钢尺测量每个树坑,不够标准者返工。王均智市长骑着自行车来回在金水路、人民路巡查,发现小问题当场处理,发现大问题就记在纸条上,将需要处理的问题写上区域方位交给我这个造林队队长处理。”徐凤洲老人说。

1963年,宋致和虽然已经上调北京,但他仍然关心着郑州的绿化。他在北京听说当地的一个苗圃要搬迁,便叫王均智市长登门拜访,要了很多雪松大树苗,没花一分钱。这些雪松大树苗如今都种在碧沙岗公园和市委大院里,而今这些雪松已长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光阴的故事》

跟你们一起回味老郑州

聆听罗大佑一首嘶哑的《光阴的故事》,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总是能够轻易地触动我们的神经,很自然地勾起了对往事的怀念。

光阴改变了我们的外貌与气质,也改变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它从一座沙土之城,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大都市,其中饱含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劳汗水,也带走了他们的光阴,那一去不复返的光阴。

4月17日,《郑州晚报》邀请广大读者,共同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光阴的故事》,携手梳理几十年岁月里郑州这座城市成长的痕迹和各行各业的发展。

报道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有的提供老照片,有的回忆当年趣事,有的撰写文章诗歌,纷纷表达了对《光阴的故事》的支持。

在读者们的帮助下,《光阴的故事》报道了富有年代纵深感的《44年前的郑州地图,都有啥?》,勾起了几代郑州人的情怀;还晒出中原路、金水河、文化宫等七八十年代时的照片;一篇《郑州穿得最时髦的姑娘,是棉纺厂的 女朋友最漂亮的小伙子,是棉纺厂的》则给一代郑州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有读者感慨,“活了大半辈子,忙着结婚生子、工作攒钱,忙着关心隔代的吃喝拉撒,却从来没回想过童年。这次看了《光阴的故事》,才翻箱倒柜找出老照片,全家人围坐一起,回忆照片定格下的欢乐时光,谢谢《郑州晚报》!”

有读者建议,老郑州还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如道路、如商场、如建筑、如小吃……

光阴虽无情,但青春亦无悔,历史长河,久经沧桑,流金岁月,源远流长。《郑州晚报》将陪伴着广大可爱的读者,回忆那精彩无限且无怨无悔的青春,共同打造出饱含回忆的《光阴的故事》。

■征集令

1.征集老照片

1949年至2002年的郑州老照片,投稿见报即可获取价值50元的礼品。所有见报照片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幸运奖10名,分别奖励价值1000元、500元、300元及100元的奖品。

2.有奖问答

本报将从老照片中挑选图片,设置有奖问答题。回答问题正确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一份精美礼品,并参加抽奖活动。

3.专题故事、散文、诗歌征集

《光阴的故事》还将制作一批精良的怀旧专题,征集专题故事、诗歌、散文等。

栏目内容征集电话:

0371-67655293 15803831673

征集邮箱:zzwb06@163.com

栏目商家合作电话:18638929923 马先生

■有奖问答题

百花影剧院在哪儿?后来改名为什么?

正在参加植树的一群女工

1956年到1958年期间,市妇联组织青年学生和机关单位的女同志参与种植“妇女林”。

1958年植树节,建设局测量队参加植树的一对年轻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66875 2014-05-07 00:00:00 三 听八旬老人讲郑州绿化那些事儿KeywordPh每周六是义务劳动日,工人、学生、干部都自觉上街种树
副市长拿把钢尺挨个测量树坑,市长骑自行车来回巡查找问题
从满城“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到如今的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