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中牟播报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摩肩接踵,人如潮涌
刘文勇:免费为村民放电影
中牟金灿灿的“礼品西瓜”上市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摩肩接踵,人如潮涌
寺庙不在,传承不断
中牟城隍庙会如火如荼进行中
中牟县城隍庙会人山人海

寺庙不在,传承不断

中牟城隍庙会如火如荼进行中

4月27日天刚亮,中牟县青年路、建设路、府前街等路明显地比以往早热闹了许多。家住官渡镇的张先生早上5点开车出发。“赶三月二十八会,怕来晚了堵车。”张先生说,尽管县城集会只有一天,他还是作了充分的准备。中牟播报 冯俊超 邢昊冉 文/图

庙会传承600余年

史料记载,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记得小时候三月二十八就有县城城隍庙大会,但我从来没见过城隍庙。”今年72岁的刘兴旺老人说。中牟县城三月二十八集会,中牟百姓称其为“城隍庙会”和“古会”,庙会自然和庙有关,如今的县城城隍寺庙早已荡然无存。据《中牟县志》记载,知县张永泰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在县城西门内建丰收城隍庙一座,规定各级官员到任,必须到城隍庙向城隍宣誓就职。1375年朱元璋发诏书,令各地城隍庙祭祀神灵、举办大会。从此,有了中牟县城的城隍庙会。

中牟城隍庙会传承600多年,寺庙不在,庙会仍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中牟庙会活动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为宗教祭祀、求神拜佛,变成了为群众生活、生产、交易及精神文明需求的服务。

串亲戚庙会

4月27日早8点,进入中牟老县城各个方向的路口已摆出了不少摊位,以出售饮料、水果等为主。不少从乡下骑三轮车前来的村民停在摊位前,“就在这儿吧,往里面人多堵,价格也未必比这便宜”。于是,大家你一箱我一箱地买,他们今天上午来会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赶会,而是串亲戚。

家住县城十里铺的李霞为迎接亲戚到来,已忙了一天。“庙会在哪儿举办,哪儿就要尽地主之谊,这是传统,这是待客之道。”李霞说,“有的亲戚一年也就来往一两次,刚好赶上庙会可以见一见。”早到的亲戚,开始帮李霞忙活包饺子,待所有亲戚一到,热腾腾的饺子一上桌,“庙会”这时也渐入高潮。

文化娱乐交流庙会

中牟城隍庙会虽说只有一天,却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客商,郑州、开封、新郑、尉氏、长葛等客商蜂拥而至。

刚过中午12点,县城的府前街、新世纪广场、潘安公园等地方人山人海。旋转木马、跳跳床、射击、套圈等娱乐项目应有尽有,西瓜、甜瓜、菠萝、草莓等水果琳琅满目,备受欢迎的各种新鲜玩具比比皆是。小孩子哭着闹着向家长讨要,满大街都是过节的气息。“今天带小孩的出来,身上不装个百十块钱就走不出这庙会。”赶会的刘先生笑着说。

郑州的张玉科是河南省糖艺文化传承人,听说中牟县城大会,他从郑州赶来,在中牟大厦前支起摊位,5块钱一个糖画,他边画边卖,引来不少人们围观。“糖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庙会上不能没有,得把这文化传承下去。”张玉科说。

相亲庙会

庙会对未婚男女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择偶机会,昔日的相亲庙会,青年男女精心穿戴、打扮跟随父母赴会或在人指引下,相看对象,俗称小见面;若男方宴请女方父母、介绍人等人,让男女双方对面相看,确定关系,俗称大见面。

如今的相亲庙会已抹去羞答答的传统色彩,变成了更具规模、传统与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相亲大会。中牟县城相亲大会由一家婚介公司举办,参加人在一张纸上写上自我介绍、对对方的期望等贴在纸板上,待相亲会开始,他们分别拿下自己意中人的纸条,开始面谈。

“相亲是古代传统,大部分老一辈人都是相亲结婚,现在也有不少人是相亲结婚的。”红娘李女士说。

庙会要传承下去

中牟文化研究学者李德昌撰文称,庙会作为传统集市和文化生活的补充,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仅方便了群众生产,而且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促进了信息交流沟通,丰富了民间文化娱乐,无形地推动市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庙会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长期继承和发展下去。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67321 2014-05-08 00:00:00 四 摩肩接踵,人如潮涌KeywordPh寺庙不在,传承不断
中牟城隍庙会如火如荼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