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记者 双瑞 张兴军 新华社郑州5月12日专电 低矮的房屋狭小破败,墙壁上霉点斑斑……从1965年起,焦守凤就一直住在河南省开封市这样一个胡同小院里。 焦裕禄曾说:“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时隔50多年,父亲的话仍回荡在焦守凤耳边,曾经令她委屈不满的“家风”,如今是她的骄傲。 “穷爸爸” “县里头好地方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 初中毕业后,焦守凤没能考上高中,兰考几家单位提出为她安排工作,话务员、教师、县委干事……一个个体面的职业让十几岁的姑娘心花怒放,但很快被父亲泼了冷水。 “县里头好地方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焦守凤说,父亲把她领到食品厂,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儿。 秋天腌咸菜,焦守凤经常要切上一两千斤萝卜,不过她更怵的是辣椒,一天下来手都会烧出泡,晚上疼得睡不着,只能在冷水里冰着。 “那时候我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对我不公平。”焦守凤说,对父亲的理解从他去世后才真正开始。1964年,焦裕禄已经病得很重,说话都有些困难,19岁的长女焦守凤被叫到了病床前。 “他说没为我安排个好工作,死后也没什么留给我的,只有一块伴他多年的手表当作纪念。”父亲要求,有困难不能向组织伸手。 身为县委书记,他却几乎没有任何遗产 身为县委书记,他却几乎没有任何遗产。焦守凤回忆,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妈妈徐俊雅常常为生计掉眼泪,全靠自己一个月50多元的工资和13元补助。 “我父亲没有啥财产,搬家到兰考时,除了行李和被褥,就是一些炊具,一个大卡车什么都没装。”焦裕禄的儿子焦国庆很少体会到县委书记家属的“风光”。 正上四年级的焦国庆听见与县委一墙之隔的剧院锣鼓叮当响,从后门溜进去,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焦裕禄的儿子,于是没有买票。回家后父亲狠狠地训了他一顿,那是他记忆中父亲最严厉的一次。 “父亲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凡事不能搞特殊。”焦国庆回忆,小时候调皮,放学后总在县委办公室闲逛,工作人员轻易不敢管,父亲得知后干脆举家从县委家属院搬出去了。 “富爸爸” “爸爸的精神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压力在鞭策我” 焦裕禄近乎苛刻的“穷”和自律后来成为子女们一生的财富。次女焦守云曾写给去世父亲一封信:“您的6个孩子最小的也已人到中年,大多数在普通岗位上踏实工作着。我们都记住您的教诲,靠自己本事生活。我们可以无愧地对您说,我们都是您的好儿女。” 17岁参军到山沟里的农场劳动4年,转业后进地税局,几十年来,焦国庆工作勤恳、老实本分。而在胡同小院住了近50年的焦守凤,面对单位两次分房子,她都态度鲜明:“我不要。”当待业的女儿希望托关系找工作,她像父亲当年一样断然拒绝:“老子是老子,你是你,各人的路各人走。” “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焦裕禄的家训,成为儿女们一生的信条。后来担任县委书记的焦跃进,把父亲当做榜样,“爸爸的精神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压力在鞭策我,我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 五月,兰考的焦家小院里,白色方砖的地面缝隙长出了春草,簇拥着一座红砖红瓦的旧房子。焦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30年,父亲的生命哲学一点一滴渗透于子女的血脉。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