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拿着铁叉子的火车制动员谁见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71岁的老郑州铁路摄影师晒照片
拿着铁叉子的火车制动员谁见过?
1986年,制动员手拿铁叉子戳着铁鞋放在滚动的车轮下。
1981年,一台蒸汽机车牵引货物列车一般都在3000吨左右。
1986年,安康,这群“铁姑娘”被分配到巴山沿线工务段,生活条件艰苦。
上世纪80年代末,郑州车站改建高架候车厅,旅客站在露天广场冒雪候车。
1986年,郑州,即将告别这些老蒸汽机车,机车乘务员们把铿锵的车轮擦拭一新。

既是郑州铁路局的老职工,又是省内摄影名家,王明喜镜头下的郑州铁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拿着铁鞋制动的制动员,有蒸汽机车告别时铁路人的依依不舍,还有铁路人最真实的8小时之外的生活。

郑州晚报记者 张华/文 白韬/图

烤红薯的少年

闯进郑州铁路局

“天天看《光阴的故事》,看得我也想晒晒自己的老照片,那是郑州铁路的一份记录。”5月8日,郑州晚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说特殊,他可是位新闻老前辈,还是省内著名摄影师,他就是王明喜。

今年71岁的王明喜曾任郑州铁路局文联摄影部主任,火车头摄影学会会长,《中原铁道报》社摄影室主任、主任记者,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他的作品被河南博物院收藏,也被法国收藏和展览。

进入郑州铁路局,王明喜算得上误打误撞。1958年,那年王明喜15岁,生活在淮阳老家,有一天在路边烤红薯,两位年龄相仿的男孩路过,拿着杂面馍想换他的烤红薯,一问,两人是扛着干粮去郑州,说是郑州铁路局招工。

一听是干铁路,王明喜很感兴趣,也加入了招工的行列,“一个篷车里坐了100多个学生,就招了俩”。

30年来,他既是铁路职工,又是摄影人,还曾直接参与铁路运营工作,他的镜头一直离不开铁路。

用摄影记录了很多消失的工种

教徒弟练倒水技术的老师傅,拿着铁叉子的制动员……王明喜的摄影作品集内,记录着多个已经消失的工种。

“去郑州北站,缺胳膊少腿儿的制动员有很多。”王明喜说,以前机车制动主要靠人工,从车站编组和流放调车作业主要是由制动员手拿铁叉子戳着铁鞋放在滚动的车轮下,一不小心,制动员会被带到车轮下,非死即残,非常危险。

任职于《中原铁道报》专职摄影后,无论是从反映铁路职工生活方面,还是从新闻角度,王明喜都喜欢“走基层”。

1986年,王明喜来到四川安康,拍摄了一群“铁姑娘”,大多经过上山下乡的她们,被分配到巴山沿线工务段,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由于缺少与外界的接触,都变成了现在所称的“剩女”。

百年蒸汽机车退出郑州铁路局舞台

白茫茫的一片,一位铁路工人的背影,还有身旁高大的火车。这是王明喜1981年拍摄的一张照片,说的是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作为一个先进的运输工具进入中原是在1901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郑州铁路局共拥有蒸汽机车202台。蒸汽机车最多时达到1093台。从上个世纪70年代,蒸汽机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2年2月28日,“建设8077号”蒸汽机车在宝丰机务段完成了最后一次调车任务,和这部蒸汽机车朝夕相处的司机们和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的老铁路们都依依不舍。大家纷纷站在披红戴花、光荣退役的蒸汽机车前合影留念。这是蒸汽机车在郑州铁路局服役整整100年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2年3月1日11时,随着“建设8077号”司机长解少军最后一次拉响汽笛,标志着郑州铁路局百年蒸汽时代的正式结束。

“在最恶劣的天气中,最出新闻”

纷纷扬扬的大雪,是王明喜许多摄影作品里的背景,这也是出于新闻敏感,“在最恶劣的天气中,最出新闻”。作为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王明喜更懂得新闻规律,对工作更是充满热情,工作期间,从未周末休息过。

上世纪80年代末,郑州车站改建高架候车厅,是车站第二期大型改建工程。在改建期间,旅客只能露天候车,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天。

让王明喜印象最深刻的是施工的民工,在挖开的十几米深的施工基坑内,民工夜里就睡在搭好的铁架子上,“人睡在架子上,身下雪水啪啪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68242 2014-05-13 00:00:00 二 拿着铁叉子的火车制动员谁见过?KeywordPh71岁的老郑州铁路摄影师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