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非本性的品质
★罗西专栏 心情若锦
★八月天专栏 乡村记忆
★刘宜庆专栏 民国谭屑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有一类人注定是生活在民间的。他们在戏剧中,在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而实际上,他们抢了同时代另外一人的风头。甚至,他们身上明显带有被抢风头的那个人的痕迹。比如唐朝的徐策徐茂公。在《隋唐演义》中,他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京剧演员麒麟童有一出名为《徐策跑城》的代表作,世代相传。其实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魏征的影子。明朝的刘基刘伯温也是足智多谋,老百姓简直把他奉为神人,戏文里唱到“文仗着刘伯温能掐会算,武仗着老徐达南征北夺”。而刘基背后站着的,是李善长和宋濂。反面的例子也有,宋朝的高俅,陷害忠良,横征暴敛,跟梁山好汉对决,名气远远大过蔡京和童贯。

历史上确实有徐策、刘基、高俅等人,但他们在所在时代起的作用远没有魏征、宋濂、李善长、蔡京等人更大,名气也没那些人大。不知为什么,这些人在民间传着传着就走了样,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更有意思的事,很多事明明属于后者,也被安到了前者的身上。这里还有个更鲜明的例子——包拯和范仲淹。

比较一下。包拯字希仁,范仲淹字希文。在民间,包拯开始被讹称字“希文”,侵占了范仲淹的“字”。后来,包拯又被称为“包文正”。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始自何时?亦不可考。“文正”两字,是典型的“谥号”,亦即死后由朝廷赠予的名称,用以总结该人一生功过。而包拯的谥号是“孝肃”,非“文正”,范仲淹的谥号才是“文正”。包拯无意中又抢了范仲淹的谥号。

同传说中的包拯经历相同,范仲淹也做过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士。但《开封府志·名臣传》叙述包拯事迹,只是摘取《宋史》中的片段,称其威严刚正,并没讲他多么机智,善于断案。相反,讲到范仲淹时,却说他“决事如神。京师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有了范仲淹,就可以包打天下了。

一流人物站在潮头,透明度高,民间想在他们身上添加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太容易;二流人物若隐若现,充满神秘气息,无论真的假的,贴到他身上也没多少人知道。随着标签越贴越多,二流人物逐渐超越一流,竟成民间的一流。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68875 2014-05-15 00:00:00 四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