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时郑州火车站候车厅的顶棚是用芦苇和油毛毡搭建成的 最好的马路是大同路,700多米长,用水泥铺设,全市只有40多盏路灯 买自行车钱不够,可以分期付款,“每月从工资里扣,叫赊销” 上个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批支援地方建设的大军,他们辞别亲人,告别繁华的上海,在一片贫瘠之地,努力耕耘,建设“第二故乡”。 今年85岁的朱应照,是这批支援大军中的一员,21岁那年,他带着年仅19岁的妻子李剑秋,从上海来到郑州,这一支援就是60多年。在建设郑州的过程中,挥洒了汗水和智慧,把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给了郑州。 郑州晚报记者 张华/文 张翼飞/图 穿着旗袍、夹克的上海人来到荒凉小城 颍河南里一个普通的小院,房子有些破旧,院内种了很多蔬菜,阳光明媚,照得菜叶上的水滴晶莹剔透。放眼望去,蔬菜和花卉交相辉映,一片绿意盎然。 “我们院里邻里关系不错,环境还凑合。”标准的普通话,听不出一点上海口音,外出归来的朱应照拎着一个小音响,播放着流行音乐。 跟着他来到二楼,还未进门,就听到屋内也在播放歌曲,看来,这对老夫妻爱好一致。 打开门,一头银发的李剑戴带着眼镜正蹲在厨房打扫卫生。 四处打量,屋内陈设简单,却整齐、洁净。夫妻俩衣着朴素,却做工讲究、干净。 “我老伴来郑州时穿着旗袍,我穿着皮夹克衫,当地人还以为是哪家的公子、小姐。”说起到郑州的经历,朱应照记忆犹新。1950年,响应支援内地建设,夫妻俩踊跃报名,1950年9月15日,他和妻子来到郑州,当年他21岁、她19岁,风华正茂。 旗袍、夹克、中山装、洋布长衫等,上海人的穿着引起了老百姓的围观,因为当时的郑州实在太穷了,生活水平相当于一个县城。 当时的郑州“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 在朱应照写的《我的一生》回忆录内,详细记录了刚到郑州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郑州是一个贫穷落后、破旧不堪的小城,人口仅有十多万,面积不到6平方公里。朱应照形容为“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无风三尺土、下雨路泥泞”。最好的马路是大同路,只有700多米长,用水泥铺设的。德化街是一条泥土地,解放路当时是一条臭水沟,就像当年北京的“龙须沟”一样。全市只有40多盏路灯;手摇电话机也仅有500部,大部分是公用的。 “骑着小毛驴去邙山,回来屁股疼几天。”那时,朱应照和同伴去黄河岸边玩,可是没有公交车,只有人力黄包车和三轮车,一群年轻人图新鲜,雇了小毛驴,当时骑得很高兴,没想到回来屁股疼了好几天。 郑州火车站虽然是京汉与陇海两大铁路要道,但那时车站候车厅的顶棚是用芦苇和油毛毡搭建成的,客货车辆非常少。全市没有多少娱乐场所,只有郑州影剧院和大光明电影院,顶棚也是用油毛毡和芦席搭建成的,碰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还滴着。 上海人爱吃米,而郑州多面食,为了吃上大米,到了周末,跑到邙山乡下去拿着粮票换大米,打下牙祭。 工作出色,成功当选郑州市首届劳动模范 艰苦的环境,朱应照和他的伙伴们创造出了不凡的成绩。 在来郑州之前,朱应照在上海信和纱厂工作。 在上海市委发出工厂内迁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后,信和纱厂将5000枚纱锭迁到河南,因为郑州是交通要道,棉花集散之地,原材料供应充足,运输便利,成本较低。 工厂起名为郑州信和纱厂,从上海迁到内地,除了带来的5000纱锭纺纱设备,还有数百名职工。 到郑州不久,朱应照任郑州信和纱厂党支部副书记,工会常务副主席。 回忆往事,朱应照特别怀念当时的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党风也好,对干部要求特别严,不准动用公家的一张信纸、一个信封办私事,更不能用关系为亲戚朋友介绍工作或解决问题。 1950年,因工作出色,朱应照作为郑州信和纱厂的代表参加了郑州市首届劳动模范和工代大会,在闭幕式上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合影。 李剑秋也当上了信和纱厂的管理员,最后又调到郑棉四厂担任了细纱车间的输搬工长,并曾在河南纺织干校速成班进修初中文化知识,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 60多年前 郑州就出现“分期付款” 买房、买车、买手机钱不够,咋办?分期付款。这样的方式,在60多年前的郑州,就已经出现。 朱应照说,刚到郑州,全市年人均收入只有90多元,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难,有些家庭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买啥奢侈品。普通的郑州工人每月二三十元的工资,而在郑州的上海人,工资虽不及原来,但每月五六十元,相对当地人还是高出不少,消费水平也高。卖羊毛毯的、自行车的,都在想法吸引这群高收入群体。 “买辆自行车,每月从工资里扣,叫赊销。”为了工作方便,到了郑州没多久,花了几十元,朱应照分期付款买了一辆自行车,德国制造,还带后刹车;老伴又买了羊毛毯,直到现在,毛毯还一直使用,质量非常好。 朱应照说,新中国成立前郑州没有高楼大厦,也没大型企业,经济落后,市场萧条。新中国成立后,从南方迁来了一些工厂企业,如郑州信和纱厂、无锡来的新毅纱厂和黎明烟厂等,郑州的经济开始活跃,市场逐渐繁荣,并为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濡以沫60多年 感情含在一茶一饭 “两人走路一个前一个后,跟陌生人一样。”朱应照说,李剑秋是童养媳,早在1946年,两人就已经举办了婚礼。可在上海工作时,两人保持着“陌生人”的距离,这一“习惯”,即使到了郑州,依然保留。 来到郑州,同在一个厂,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夫妻俩分别住男女宿舍,到了周末,李剑秋到男宿舍取回朱应照的脏衣服,洗干净后再送回去,一来一去,两人都是保持沉默。说到这儿,朱应照总结说“当时太封建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不敢说话的小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60多个春秋,在郑州送走了三位至亲,一次次携手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人生艰难的时刻。 李剑秋说起话来干脆利落,朱应照不紧不慢,很是温和。朱应照说,结婚多年不吵架不打架的秘诀就是“换位思考”。朱应照在1953年前后三次大病,都是妻子不分昼夜地照顾,“我欠她的太多”。 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李剑秋烧好了饭:白米饭,一荤一素两个菜,简单而惬意。 ■征集令 1.征集老照片 1949年至2002年的郑州老照片,投稿见报即可获取价值50元的礼品。 所有见报照片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幸运奖10名,分别奖励价值1000元、500元、300元及100元的奖品。 2.有奖问答 本报将从老照片中挑选图片,设置有奖问答题,并提供精美礼品进行奖励和抽奖。 3.专题故事、散文、诗歌征集 《光阴的故事》还将制作一批精良的怀旧专题,征集专题故事、诗歌、散文等。 栏目内容征集电话: 0371-67655293 15803831673 征集邮箱: zzwb06@163.com 栏目商家合作电话: 18638929923 马先生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