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郑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锁匠上岗证上装芯片,扫扫就知他真假
夏意渐浓,“野坑”万万下不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36℃的高温,民工水塘中寻清凉却丢了性命
夏意渐浓,“野坑”万万下不得
消防官兵正在准备打捞

昨日,郑州迎来入夏最热一天,一名东北籍民工却在36℃的高温中消失在郑东新区一水塘中。

消防人员称,这起事故可能是我市今年暑期第一起溺水事故。提醒市民远离危险水域,避免类似惨剧再度发生。

郑州晚报记者 汪永森 文/图

民工水塘游泳溺水消失

吃过午饭,5名东北籍民工结伴来到在建龙湖四环路一个水塘寻清凉。塘边有人在洗衣服、塘中还有人在洗澡。

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张某游向塘中,离岸约20米时突然慌乱起来,挣扎着向水底沉去,最后在岸边工友的呼喊中消失在塘中。正在游泳的工友来不及施救,慌忙撤回岸边。

随后,郑东新区派出所民警赶到,对张某的衣物进行拍照取证。

下午2时许,记者赶到事发水塘边,该处水塘位于唐庄村区域,水面近6亩,周边水草丰茂。

六七名东北籍民工聚集在一起,他们一个月前结伴来郑,在附近一处工地干活。“他不是洗澡,是游进去的。”工友刘某称,张某27岁,育有一女,两家距离不足30里。

刘某说,工地缺水,大家平时洗澡、洗衣都成问题,高温陡至更使大家难以忍受,才结伴来到水塘边消暑。

水塘抽沙形成,深处超十米

唐庄村民介绍,水塘是三四年前抽沙形成,之后地下水不断上涌形成了较为宽阔的水面。“村里有大大小小20多个水塘,这些水塘看似平静,但水下坑洼不平,水浅处两三米,水深处则超过10米”。

“以前每年夏天都有人淹死,村民都很小心,村庄改造村民多已迁出,可民工不了解情况,又进去游泳了。”他希望施工方和当地办事处在这些坑塘边沿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以防悲剧再次上演。

消防和民间力量合力救援

“水下情况非常复杂,现在只能等。”郑东新区派出所民警王红杰说,民工报警时表述不够清楚,先期赶到的消防官兵只带来了生命探测仪,缺少必要的水下打捞设施。

他先后联系了中牟厉风救援队、郑州冬泳救援队,但两支队伍都因一些原因不能及时赶到,他又联系起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

下午4时许,金水消防大队第3辆消防车载着冲锋舟、排钩、竹竿、绳索等工具赶到,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的20名队员也在队长牛振西的带领下来到现场。

民间蛙人携竹竿水中搜索

4时10分许,两名消防队员从东南方划舟下水,送下排钩向西北一路摸排,但两次搜索均没收获,用于测量水深的竹竿难以接触到水塘底部。

救援队的8名队员拖着水漂、戴着潜水镜,一身蛙人打扮从西南岸下水,不断用竹竿下探排查,但水下情况过于复杂,历时一个小时仍无果。

“水性好的靠憋气最多能潜到4米深,再深压力太大就超出了承受能力。”民间义务救援队长牛振西分析,事发水塘属于“野坑”,最深处10多米,加上水草太多,他们目前的装备只能在5米以上表层摸排。

这是暑期第一起溺水事故

近两个小时的轮班搜寻,工友所指的两个区域搜索均未有收获。

现场消防人员表示,这起事故是我市今年暑期发生的第一起溺水事故,而民工溺水事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提醒市民远离危险水域时,也提醒工地方面加强对民工的安全教育。

记者离开时,搜救人员正联系运送更长的探底竹竿,酝酿展开第二轮搜索。晚8时许,记者致电牛振西,张某仍未有踪迹。

工友称,张某的家人得知噩耗,已启程来郑,他们希望能够尽快将张某打捞出来,让家人能够再见张某一面。

线索提供 辛女士(稿费50元)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70231 2014-05-21 00:00:00 三 夏意渐浓,“野坑”万万下不得KeywordPh36℃的高温,民工水塘中寻清凉却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