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面积仅百余平方米的“月宫一号”密闭舱中生活105天后,昨天上午,“舰长”谢倍珍和乘员董琛、王敏娟微笑着开舱“出宫”。至此,他们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105天的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一重要科学试验的成果,将为我国未来构建月球、火星基地,进行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脸微笑的他们一出舱门就向大家送上了“礼物”。那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包包蔬菜和粮食,里面有毛豆、胡萝卜、生菜、空心菜、玉米、小麦……引来现场观众的欢呼。 “PM2.5比外面低多了” 上午9点,记者来到“月宫一号”的舱室所在地。站在舱外看,椭圆形的舱室长约10米,高约5米。植物舱、生活舱通过舱门与外界完全隔离。记者透过植物舱和生活舱的玻璃看到,三位志愿者生活在一片充满“田园气息”的环境里。厨房里是浅色的木制桌椅。植物舱内更是如同一片花园,葱绿的麦苗,架子上一层层的各种蔬菜开出了小花儿。 记者隔着玻璃询问志愿者,在里面生活感觉怎样?王敏娟笑着对记者说,舱里的空气可好了,“PM2.5比外面低多了”。 每天冷凝300升水 刘红教授告诉记者,“月宫一号”舱内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小麦这样的粮食,还是菠菜、马齿苋、生菜这样的蔬菜以及人的日常生活,都会通过蒸发产生冷凝水。这些冷凝水通过一定的技术回收,可以收到300升冷凝水。“三名航天员一天用水只需要大约75升,因此还有富余。” 刘红表示,今年2月3日“月宫一号”封舱时,舱内共有各类用水2.5吨,“后面的日子就靠这些水以及循环水开始生活了”。 在“月宫一号”中试验的志愿者,收获粮食、蔬菜、水果和黄粉虫在系统中自己进行加工并食用,而不可食用生物量(如秸秆)与人的粪及食物残渣等废物一起采用所研发的生物技术处理制备类土壤基质循环用于植物栽培。 综合舱中人、动物和废物处理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经过净化后送达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舱产生的富氧空气经空气净化后送到综合舱供人和动物呼吸,并提供废物处理所需氧气。植物舱中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净化后,一部分由系统补充微量元素后送到综合舱满足人的生活用水,其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用于植物栽培。由此,形成一个闭环回路生命保障系统。 舱内能种植多种作物 在“月宫一号”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中,在植物舱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栽培生产5种粮食作物(小麦、大豆、花生、油莎豆、玉米),15种蔬菜作物(胡萝卜、豇豆、四季豆、紫叶油菜、紫叶生菜、奶油生菜、油麦菜、茼蒿、马齿苋、苋菜等),1种水果(草莓)。 10年耗资2000万打造“月宫” 不少人都认为,只要涉及“探月”、“空间技术”就是花钱的项目,经费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不过刘红教授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自2004年启动至今,总花费仅约2000万元。 刘红说,整个“月宫一号”项目不仅是对于载人航天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多项技术更可以投入民用,造福广大百姓。比如在舱内,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进行污水净化处理,这项技术应用在污水处理厂,可以有效强化现有的除磷除氮工艺。“目前我们已经和清河污水处理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合作。”刘红说,此外舱内采用的立体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据《北京晚报》 ■新闻链接 “月宫一号”是什么? “月宫一号”是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是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带领团队,集成10年来的研究成果,构建的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每个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月宫一号”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实现航天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的目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