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光阴的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匆匆那年
棉线挑起一座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匆匆那年
棉线挑起一座城
1987年,郑州国棉五厂的布机车间
郑州国棉一厂生活区大门

匆匆那年

棉线挑起一座城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棉纺路的风光一时无两:一条街的工业撑起几乎整个郑州,几家棉纺厂的税收超过大半个城市。

郑州晚报记者 孙娟 张华 刘凌智 董艳竹 李爱琴

郑州纺织业是一个发展较早、较快的传统工业行业,郑州国棉厂相继建成投产,宛如一串串明珠镶嵌在棉纺路上。在这里,无数纺织工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塑造了河南纺织大省的形象。他们中有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也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

1953年,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在棉纺路落成,棉纺路的辉煌也由此开始。之后,一棉到六棉相继在郑州建成,郑州成了和北京、西安等地齐名的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再加上河南是棉花生产大省,郑州提出了建设纺织城的目标。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棉纺路的风光一时无两:一条街的工业撑起几乎整个郑州,几家棉纺厂的税收超过大半个城市;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对纺织企业的飞速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上海、武汉等地的工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为这条路注入了活力;“高工资、高福利”的棉纺厂姑娘、小伙儿成为人人艳羡的对象……

1953年的春天,上海女子仲根娣响应“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和200多名上海同乡以高涨的热情报名来到这里。当时郑州的西郊还是沙尘满天的一片黄土地,曾经吃惯了白米饭,见多了繁华的她们,在这个没有街道、没有路灯,风整天吹得呼呼响的“荒野”,每天吃着红薯面、高粱面。

1957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搬到了西郊,此后,郑州印染厂、第二砂轮厂、电缆厂等企业也纷纷在这里落户,昔日荒凉冷落的西郊逐渐变得繁华热闹起来。

“那时,郑州穿得最时髦的姑娘是棉纺厂的,谈的女朋友最漂亮的小伙子是棉纺厂的,郑州姑娘以能嫁给棉纺厂的工人为荣。”现在很多西郊的老居民提及当年,还津津乐道。

从二七广场到国棉一厂开通了公交汽车,周围配套的医院、中小学、电影院5年间便铺满了当年的西郊。1958年,西郊人口达到了17.4万。

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很快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浩浩荡荡的10万郑州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纺织业对郑州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旧闻新放

1955年11月19日 本市纺织工人踊跃参加储蓄

“生产上节约用棉,生活上节约用钱”是本市纺织工人中流行的一句口号,数月以来,各棉纺厂工人大都养成了节约储蓄的习惯,一般都做到了除去伙食和必要用项外,余下的钱一律存入银行,更好地给国家建设以帮助。

1954年3月13日 国棉一厂开始试车生产

纱的质量达到甲级,不久就可织布,国棉一厂已有部分机器进行试车生产。从本月5日起,这个纺织厂的头道工序清花机部分开始转动,依次开动梳棉、粗纱,到8日开至细纱机,截至11日共开4千纱锭,以后还要继续增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73573 2014-05-30 00:00:00 五 匆匆那年<BR/>棉线挑起一座城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