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光阴的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匆匆那年
大城小事在心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匆匆那年
大城小事在心间
本报读者来信讲述“光阴的故事”

匆匆那年

大城小事在心间

商城之愿

□魏桂峰

透过黄土凝重的城墙

静静耸立了几千年

任由时光斑驳与璀璨

翻转历史的画卷

篇篇拨动心弦

城内万千呐喊

城外金戈铁马

皆化为一骑车痕

象形若影

依稀记载曾经的遗憾

那镌刻龟兽的图案

用铜水浇铸了一遍又一遍

只是尘埃遮掩了原有的风采

过去与现代

沧桑到巨变

隔着一道浅浅的城土

便翻越了千年的等待

激昂涌入奔腾的年代

于是

你便擦拭青色的壮丽

延展厚重神韵

把遗落的文明写到灿烂

怀念东方红影剧院 □焦金坤

看《郑州晚报》得知东方红影剧院被拆除了,内心有种难以言表的酸楚。1951年我被招进武汉商品检验局郑州检验处,培训结束时,机关在东方红影剧院请看评剧《小女婿》。60年过去,记忆犹新。

当年15岁的我是从巩县乡下招来的,来郑州之前,从未进过影剧院。在乡下看过电影和大戏,都是在逢年过节时的庙会上,虽然有戏台,观众都在戏台下面的露天场地,或坐或站,昂首踮脚,累了蹲下,名角出来再站起。因乡下缺少文化生活,大家都不嫌弃场地简陋,也不挑环境好坏,尽管站着看戏很累,大家仍然热情高涨,心满意足,那场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有时为了抢占一个有利观看的位置,提前两三个小时去占位。

“没有对比不知高低”。走进当时的东方红影剧院后,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不暇接,大开眼界,院内那么多座椅排得整整齐齐,每个座椅都编着号,人手一票对号入座,以礼相让,不争不抢,看戏的人虽多,秩序井然。座椅前低后高成坡形,看上去浑然一体,美观雅致,坐前坐后谁也挡不住谁。当时很惊奇地想,城里人咋这么会想会摆弄,真会享福。特别是舞台上几道大布帘子(后来才知叫幕布)一会儿拉这个,一会儿又拉那个。乡下戏台上一个右出口,门头上写“出将”。一个左入口,门头上写“入相”。出口入口都挂一个布帘挡着,该出该入一目了然。城里用这么多布,不浪费吗?我百思不得其解。私下与我的同乡议论,城里真好,看戏在房子里,不怕风吹日晒,雨雪交加照样演出。东方红影剧院在我的思想中先入为主,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它也成了以后看戏看电影常去光顾的地方,留给我很多很多的美好回忆。

漂逝的“水上漂” □鲁小刚

“水上漂”是上个世纪郑州人皆知晓的横亘于金水河上的一座造型独特的水上餐厅,因该餐厅主营元宵甜点等风味小吃,因而又称其“元宵楼”,俗名“水上漂”也贴切的寓意漂浮在热锅中滚烫诱人的元宵,在当时的郑州它还是一处独特的景观呢!

“水上漂”建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在八十年代以前与当时郑州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的纪念塔(二七纪念塔)、地下道(中原路立交桥)、十八层大楼(中原大厦)等建筑齐名,成为当时郑州的几大景观。

“水上漂”位于金水河人民路段(现今的郑州烤鸭总店门前,紫荆山百货大楼南面),此处依山(紫荆山)傍水(金水河),景色宜人,一片田园风光(紫荆山百货大楼原址是大片的菜地和小树林);东是风景秀丽的东方红公园(现紫荆山公园);西是原先的河南省博物馆,毗邻浓荫蔽天的主干道人民路,交通便利,人流繁密但又不失静雅。

“水上漂”为廊桥式的仿古建筑造型,风格别具特色,呈南北向横跨于金水河上,长约八十米,下为数孔隔开的分洪门闸,与河岸平行的一层为营业餐厅和厨间,从南北两个仿古的圆形拱门进去为长廊,顺长廊进入餐厅,营业面积约二百平米,装修精美,雅致亮堂,花木字画点缀其间,坐于餐台边临窗外眺,即可边小憩边进餐边欣赏金水泛波、岸柳依依、花木葱茏的自然风光。餐厅里主营元宵、麻花等面点及饮品粥类,也有小菜酒水。特色面点为开花儿馍,是一款经过特殊加工的通体裂开、奶白柔嫩似花菜样的、带有甜味儿的小馒头,很是有名气,价格也不菲。

餐厅服务员统一着装,笑容可掬,整个餐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乐不思返。二层为休闲观景平台,四周雕栏围砌,鲜花簇拥,两端各有古色古香的亭阁和空中花园园林小景,徜徉其间,举目远望,周边山水景物尽收眼底。入夜,亭台楼阁样的“水上漂”华灯齐放,像卧波于金水河上的水晶龙宫,煞是壮观。当时的社会名流、家境条件殷实的市民、外地来郑出差人员、压马路的恋爱中人都以在此进餐消遣游玩休闲为时髦享受,“咋弄?咱到‘水上漂’去漂漂吧,今天我请客!”一度成为市面上的流行口语。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风光了十多年的“水上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经营上都已显落伍,人气也大不如从前,逐渐被人们冷落淡忘,一度还改弦易辙经营起了烤鸭。九十年代中期的金水河改造和人民路拓宽工程,使这个曾经是郑州一景、使市民欢颜风光的水上楼阁彻底荡然无存。现在位于原址处的郑州烤鸭总店门前的金水河道上仍能找到它尚遗存的根基旧痕。

怀旧的老坟岗 □王吴军

怀旧似乎是每个时代的时尚,记得在1991年的时候,当我在郑州老坟岗悠然漫步的时候,我就觉得那里的气氛很适合怀旧。

那时,我常常在人民公园南门走下公共汽车,横穿过狭窄的柏油路,走进那条犹如胡同一般的街道。这里就是老坟岗,有几十米长,人很多,熙熙攘攘的,那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那别具风情的各色招牌,让那时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里面有许多在电影里出现过的那种卖饭的店铺,旧时的老郑州人说那叫“饭铺”,经营的是真正的风味小吃,原汁原味,味道鲜美,价格便宜,因此,每天都有许多人来这里吃饭。在温暖的阳光下,还有一些摆在外面的摊档,卖烧饼和豆腐脑,以及清香的杏仁茶。临街还挂着几个鸟笼,旁边是晾着红衣绿衫的绳子缠绕着的旧式建筑。这一切,都和怀旧者心中那种说不清楚的心绪融洽地吻合着。

过去的老坟岗是一条老式的小吃一条街,街道式样的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只是典型的老式街道罢了。只不过那扑鼻的小吃的气息,和经营者质朴亲切的笑脸和招呼,会使人觉得有回家的温馨,心头暖意融融。时不时地有拉家常一般的语言在你耳边响起,也有饭铺的伙计或老板真挚问候的声音,这也许正是那时客居在郑州的我喜欢经常光顾老坟岗的缘由。我喜欢的是那种气氛。

在老坟岗,常常还可以听到隐约的丝竹管弦的清音雅韵,一般都是河南地方戏的熟悉曲调和美妙唱腔。那是一些老人在老坟岗相邻的人民公园里自唱自乐。阳光灿烂的时候,总有几把椅子和几张桌子摆在饭铺门口,和风中,有走累的行人在此歇脚。这里,还有一个小书店,那是文化人吸取文化营养的地方。

街道的两旁,是许多曲里拐弯的小胡同,有很多老郑州人住在里面。多数人家都关着门,看不出什么动静,只有门口古老的大树,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现在,有一点让我十分好奇,我很想知道,这里究竟会有多少人知道老坟岗的历史?究竟有多少人说得清岁月在老坟岗留下的痕迹?大家对此好像并不是太在意,只是沉浸在各自的怀旧中。老坟岗的历史被忽略了。也许,对如今的大多数人来说,昔日的老坟岗只是一个怀旧的背景而已。

前几天,我专程去了一趟老坟岗。站在那里,看着旧貌换新颜的街道,看着灿烂的阳光和晴朗的天空,看着汽车在身边奔跑而过,看着市井人家的日常起居,我在仔细回忆着十几年以前的老坟岗。在喜悦于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竟然涌起了一抹莫名的惆怅,尽管这惆怅是淡淡的,却让我沉浸到了怀旧的情绪里,想再品尝品尝那时老坟岗正儿八经的风味小吃,想再感受感受那种温馨质朴的气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73579 2014-05-30 00:00:00 五 匆匆那年<BR/>大城小事在心间KeywordPh本报读者来信讲述“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