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晓民是普通的打工仔,也是知名的集报达人。在长达27年里,他收藏了古今中外报纸6000余种、6万余份,包括世界上最长的连体报及最小的报纸,《人民日报》创刊号等精品逾千种,还自办藏报馆供乡亲们免费阅览,也因此受益在媒体发表各类作品600余篇。 郑州晚报记者 石闯 文/图 打工仔痴迷集报长达27年 洛阳市嵩县田湖镇樊店村有一处不起眼的老院子,墙体斑驳,房顶爬满青苔,大门两侧毛笔书写的指示牌显示,这里是洛阳牡丹藏报馆。 “从1989年创立‘九都嵩州第一集报收藏室’,到1997年元旦改名为‘河洛晓民文博藏报馆’,再到2010年4月改名为‘洛阳牡丹藏报馆’,25年了。”昨日上午,47岁的农村汉子、该藏报馆馆长王晓民介绍,这是当地文化部门批准的洛阳市第一家民办报纸博物馆。 藏报馆10多平方米的房间被8个大型藏报柜占据,桌子上几摞报纸也高达2米,里侧一张单人床供王晓民休息。就是这么狭小的空间,藏品量却大得惊人。王晓民介绍,27年的积累,馆藏古、今、中、外各类报纸6000种,6万余份。其中,报纸试、创、号外、特刊等精品逾千种,有清代的《政治官报》、中华民国的《世界日报》和《大公报》、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创刊号、《解放军报》创刊号、丝绸版《羊城晚报》等珍品。 自费建藏报馆至今仍单身 “平时就喜欢集报,在外地打工时别人掏钱买烟酒,我用来买报。”王晓民兄弟6人,他最小,从小酷爱读书,可1987年高考仅3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此后父母相继患病离世,身心遭受打击的他放弃学业远赴他乡打工。 省内洛阳、郑州、开封,省外青海、山东、北京都留下他漂泊的身影,建筑、装修、导游、下海捞海带,他一边打工一边集报。“报纸是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 王晓民说,起初他在《集报爱好者》杂志上了解到,全国有很多像他一样的集报爱好者,他用信件与他们交流,相互交换各自收藏的报纸。 “在哪儿打工就在哪儿集报。”现在,他的藏报馆按门类细分成了58类,涵盖生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文摘等众多门类,既有连体报,磁卡式报纸、金箔报纸,还有小到方寸、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的世界最小报《达人秀画报》。 “每年花在订报买报上的钱有几千块钱。”因为痴迷集报吓退不少姑娘,“至今单身,但并不懊悔,也许是缘分还未到吧。” 藏报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我和郑州晚报特别有感情,郑州晚报做的几个大型特刊我都想办法收藏到了。”王晓民说,自己曾特意到郑州晚报购买《郑州晚报》。2012年,他特意以50元左右购买了一份厚厚的《郑州晚报》,也即郑州晚报创刊63周年、改版1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的巨型纪念特刊珍藏版672版《全城热恋》。“吉尼斯之最,我收藏到了,晚报很大气。” 王晓民介绍,由于集报读报,令他终生受益。如今他在《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信息日报》《洛阳日报》《丝绸》杂志等发表新闻、散文、游记等各类作品600余篇。 他自己出资筹建的藏报馆本着“收藏在个人,奉献于社会”原则,长期免费向社会开放,至今接待省内外读者上万人次,为当地广大群众包括中、小学生,提供了大量致富信息和技术、法律知识、民间验方、生活窍门、学习资料等,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好评。他还表示,愿与事业、企业单位,机关、院校联合举办专题性报纸及其他藏品展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