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博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在安置区建设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倒逼干部转变作风,在安置区建设过程中深入群众、广泛调研,多种形式查找问题,边查边改、立查立改,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见习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王玉成 文/图 一问“我是谁”,民意催生“三好一高” 绿博文化产业园区自2013年3月成立以来,全面启动了绿博1号、2号、3号、6号4个安置区工程建设,占地面积3408.83亩,共安置18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40263人,建设安置房面积约40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97.29亿元,是目前河南省一次性安置规模最大的安置项目。 安置区建设事关群众冷暖安危,关系园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公务员也是百姓的“服务员”,借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园区广大干群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农民的安与欢作为各自的中心任务。园区领导利用调研、检查工作机会,下乡村转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居民家中,了解群众意愿,征求群众对安置区建设的需求。园区广大党员干部上行下效,套和乡镇工作人员纷纷深入基层一线,采取入户走访、座谈讨论、调查问卷、电话沟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调研,充分征求群众对住房的需求。通过深入调查,园区最终制定出了“三好一高一提前”的建设标准。一是环境位置好。4个安置小区分别选在主干道或临街大道附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二是设计单位好。分别选择了DAO上海陆道工程设计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广州易象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设计院负责设计;三是建设单位好。分别选择了资金充裕、信誉优良的央企中建一局和北京润丰集团等大型央企负责建设;四是文化品位高。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健身中心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体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为群众打造宜居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高品位生活环境。 二问“为了谁” 民居建设民做主 通过走群众路线,俯下身子了解农民需求,管委会上下转变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安置区建设的主体。 安置区规划设计,农民认可是关键。安置区邀请了国内知名设计院进行设计,安置小区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与城市居民小区实行相同标准,不仅设计漂亮,更与农民需求相结合。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安置区内建设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多所学校,分别建设了红白礼事堂,还有专门的农具储藏室和摊贩集中售卖点,考虑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安置区建设,农民代表全程监督。安置区开建以来,每个社区都由本镇村民代表、党员组成安置区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监督,从砂石料的购进成本到砖瓦水泥的质量等,都要经监督小组认真审核。 政府主导,严把质量确保民安。绿博安置区全部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选择了大型央企、建设“铁军”中建一局进行建造,对工程施工全程监管,严格控制建材产品的进场检验,加大对建材产品及主体结构的抽检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建材流入施工现场。并且制定高规格简装标准,让百姓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三问“依靠谁”,农民培训保民生 安居乐业是群众最大的期盼,盖好安置区解决了农民“安居”的问题,楼盖起后如何“乐业”,成了摆在园区广大干群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再结合当地的区位条件、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管委会制定了《绿博文化产业园区农民转岗就业培训三年规划》,拟用3年时间对园区1.2万名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目前已开展了包括妇女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等5期培训,共培训1100余人,这些培训从园区内企业订单式培训,到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真正提高了农民技能,拿到就业的“金饭碗”。其中,为即将落地园区的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培训,已有300余名结业妇女被选定入厂工作,制作特色工艺品,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