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石大东 董黎 “在孩子最该成为孩子的时候,让他们做回孩子。” 这不是绕口令。 这是一声呼吁,是希望为学生课业减负、“救救孩子”的家长呼吁。 在“后应试教育时代”,诸如此类的呼声渐起:为什么“奥数”还是“打不死的小强”?为什么十几岁的正长身体的孩子被无休止的考试和作业夺取睡眠时间,常常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却担心孩子第二天无法交上无关紧要而又必须交出的作业而充当“抄写员”、替孩子完成作业,有些家长陪着孩子甚至写到凌晨,而第二天不到6点又要送学生上学…… 对此,“叫停”声音此起彼伏。还有不少忧患者疾呼:教知识不教做人,社会频出抑郁症、自闭症的“问题人”,他们稍遇挫折便往往选择自杀甚至杀人;重智能,不重体能的教育恶果,是让学子们有力读万卷书,却无力行万里路! 因此,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个性化教育、心灵的教育、唤醒教育、德商培养等,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越来越多人的心。 毕竟,今日之教育,关乎来日之民生,关乎明天之国运,关乎未来之中国梦。 在郑州,有一些素质教育的追梦者,正在尝试用“有灵魂的教育”去触摸素质教育的内核,用爱和热忱去点燃学生的梦想,用行之以躬来探索“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创新不是说教: 中学生专场的TEDx大会 如非现场亲见,你不能相信他们只是一群正当少年的中学生。 6月9日,他们站在TEDx大会郑州二中会场的讲台上。 TED,是以“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环球会议;是比尔·盖茨、克林顿等思想领袖与实干家都曾经作为演讲嘉宾的全球讲台;是各个领域里最具远见卓识和创造力的人,贡献新想法、描画世界未来轮廓的“超级大脑SPA”。 TEDx,简单地说,是获得举办资格的TED分会场。郑州二中去年7月通过美国TED总部审批,取得了举办资格。 九年级的杜瑞,代表他的17人发明团队,讲述的是《人性化与手机UI设计》,他们发明的“Colorful UI”手机软件已通过QQ、蓝牙等方式,传送给用户,进入了市场。 同为九年级的杨皓男侃侃而谈的是《中美俄关系分析》——大国政治在一个“小屁孩”的“指点江山”中,能如此剥茧抽丝、鞭辟入里、独到精当、形象生动,着实吓了记者一跳。 而更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高二年级的赵思旭,他在讲台上从容演示了自制的航空模拟飞行器,这个发明已被开发成自动驾驶设备,远销海外,还有望吸纳更大风投。 …… ……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气质自华地站上TEDx大会郑州二中会场的讲台,传播思想、分享感悟,从内容到表达,都俨然国际范儿。 从这些学生的身上,你看到了锐气十足的企业家的影子,你看到了合纵连横的外交家的影子,你看到了令人称奇的发明家的影子……总之,你看到了中国未来各领域领军人物的影子。 智慧火花的碰撞交织和思想冲击,如风雷激荡,醍醐灌顶,让听者兴奋不已,而最high的当属王瑞,郑州二中校长。 大会结束,听众都渐渐散了,校长王瑞还舍不得离场,他和一帮跟他一样意犹未尽的校长们激扬畅谈:“我们申办TEDx的目的,就是要为同学们搭建一个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思考学习、人生、社会的国际化平台。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心中充满强劲的动力。” 这种创新学习方式,王瑞将之称为“以人生启迪人生,以智慧点燃智慧”。 但很多校长不赞同,在高考指挥棒下,在升学硬比拼中,在抢招最佳生源的节骨眼儿上,这种“玩学式”的创新学习得浪费多少精力啊! 王瑞不这么想,他认为,学生不是“罐子”,将一堆学习资料灌装进去,不启迪,不搅拌,所填资料是变不成知识的,这也是应试教育之殇。而素质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不扼杀孩子们的个性、创造力,鼓励学生具有超前的梦想。 2011年9月,秋季开学,郑州二中高一开办“信息化创新实验班”,被称“创新班”。 “创新班”是衔玉而生的——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像是装备精良的特种兵。借助电脑内“武装”的一套特有的、自主研发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再“搭乘”校园无线网络,“移动自主学堂”部队开拔了! 电脑里的各种软件和服务系统,让即时阅读、及时练习、快速评价、大容量学习成为可能,课堂效能成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大幅跃升,他们逐渐从原来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行为,由共性学习习惯转变为个性化学习能力。 教育是挖潜不是“扼杀”: “把每位学生都看作核燃料” 不靠成绩一决高下,而是让校园和课堂洋溢出创造的趣味、求知的快乐,让教与学生动起来,活泛起来,这是被王瑞看作不枉校长之任的教育理想:“一所中学如果不能给予学生人格、精神上的影响,枉谈教育。” 到任郑州二中校长后,第一个春季开学典礼上,面对数千位师生,他的演讲题为《其实,你就是核燃料》。王瑞借物理知识佐论:“有一种含铀的矿石,经过提炼、加工、浓缩、助燃,一旦裂变,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燃料。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其实,你就是核燃料!我们的学校就是核能研发所,老师就是助燃剂!因此,学校和老师的使命就是让每一块核燃料尽早裂变,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王瑞看来,没必要对学生挑优捡劣,他们都是宝,都有着不可预估的“裂变”潜能,那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他这里是“得天下可教者而育为英才”。 他记得近百年前,名教授林砺儒兼任北京高师附中校长的就任演说中,就曾批驳了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之路这样的谬见。林教授很精辟、形象地说,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可为士,可为农,可为工,可为商的人。 王瑞深以为然,笃定这是中学教育价值之所在。 2012年年底,美国公立高中的“NO.1”——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与郑州二中成为姊妹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座美国顶级高中看中了二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最终在中国学校众多欲求合作者中选择了郑州二中。 2013年11月19日,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50名学生研发的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由中学生研制的卫星升空。 这天,王瑞在笔记中写道:“在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为之庆贺的同时,我也倍感失落。同样的年华,同样的才智,我们的孩子同样是在生长的花季,高中三年里却分不清白天黑夜,写不完的卷子,做不完的试题,顾不上人生的目标和自我兴趣,创造力被不断扼杀直至泯灭……” 望着那天的夜幕,想到天空中有着美国高中生发射的卫星,再想到身边的孩子们,他有种想流泪的心情:“我们的中学,究竟该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又该给他们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美好记忆,留下什么样的少年梦呢?” 他似乎从那一刻起更坚定了“创新能力培养”之路。此路纵然多艰,但“道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学教育,对未来人生的意义所在,对未来中国的意义所在,让他不能不对学生这段时期的成长充满敬畏心,更充满使命感;不能不把高品质的教育,当作了一种信仰。 于是,2011年秋季,在创立了信息化创新实验班、国际部、管乐团等各类综合素质培养班型的同时,郑州二中推出了堪为“全人格教育”的“老周班”。 教育是“会学”不是“学会”:“倾听花开”的“老周班” 如果说作为新晋中学校长,王瑞会被看成“另类”的话,那么作为资深班主任,老周就可以被算作“奇葩”了,至少绝对是“非主流”。 老周乃周士良,2010年,王瑞在一次赴上海的学习中,偶然听到了周老师的讲座,为之热血沸腾,啊呀,高山流水,知音在此。 传说中谁也不知道王瑞用了何种说功,总之2011年8月,是年66岁的上海高级教师周士良受聘于郑州市第二中学,当了一名班主任。 当时,老周已经是名噪全国普教系统的教育大家,在全国各地对他“抢宝”式的争请中,他选择了郑州,就是说,上海的“周老”选择了来郑州二中当“老周”!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索性就叫“老周班”。 是年,百度百科上,“周士良”的词条注解因此更新,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上海普教系统十佳班主任”之后,加上了“现任郑州二中老周班班主任”。 自沿海下中原,不远千里,周老师的义士壮举,不少人直说看不懂。面对坊间热议,周老师坦然自白:无他,唯郑州二中有校长如王瑞者。 的确,他们的职业理想、教育理念、目标追求,都如出一辙: 老周的“育儿宝典”是著名的“四个得到”教育理念:学生得到发展,家庭得到幸福,社会得到和谐,国家得到人才。 他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做创新型人才,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有责任心、讲诚信、懂感恩、有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大写的人”——责任、诚信、感恩、集体、国家,这十字箴言,成其独特的教育体系,闪烁着老周思想的光辉,其实更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 他说,教育的真谛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使他们“会学”和“肯学”。他痛感“重复毫无意义的作业,最易消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孩子智力发育是一种伤害”。 还有他的教育宗旨,是“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比作“倾听花开的声音”。 他们志趣相投,言语相照,把彼此称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于是乎,老周说服了家人,不顾年高,不惧远涉,一片丹心,满腔热血,明月一轮海上来…… 一年以后,“老周班”成为学校乃至郑州市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示范窗口——“老周”在郑州,已经不只指代一个班主任老师,而是指一个教师团队,一个叫做“老周领航”的教育品牌。 在老周班开办一周年的总结教育活动上,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动情地说:“周老师用他拨动琴弦的艺术,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慢慢地欣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每一次进步,那种教育家的大气,那种长者的从容,让我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这是素质教育的郑州实践。” 而没有人能算得清这一年周老师的付出,只知道这老头骑着一辆自行车,对班里每个学生的家访都不止一次。尽管这都什么年代了,但他“死板”地坚持不打手机请家长到校约谈,而是自带一瓶水,自备一箪食,偏至陋巷,远到郊县,宁愿走遍郑州,用最“屌丝”的家访方式,让自己和学生的心、家长的心,近些,再近些。 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他拒绝了学校租给他的校外套房,说太花钱了,不需要。整整一个学年,他都住在男生宿舍里,他要和学生们在一起,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更没有人知道,以近七旬高龄,远来施教的报酬条件,他一直避而不谈,他说他有国家给的退休金,如果为了高薪谋职,他不会选择离开上海,西向中原。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点什么,每个人不一而同,但我想要留下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与实践,以此使我无限眷恋的祖国更加美好。”老周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这样的话。 请继续阅读AA03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