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中牟播报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父亲:再苦也要为孩子治病
孩子:我要帮父母撑起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父子重病,母亲聋哑 虽然不幸重重,但这家人没有被压垮
父亲:再苦也要为孩子治病
孩子:我要帮父母撑起家
弟弟在教魏广胜认字
帮妈妈收拾破烂

父亲:再苦也要为孩子治病

孩子:我要帮父母撑起家

中牟县刘集镇常白村14岁的魏广胜,1岁患上先天性心脏病(需巨额治疗费用),父亲魏顺州身患重病,母亲是个聋哑人。

当同龄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时,魏广胜只能站在简陋的厕所旁收费。有人给钱,有人拒绝。幼小的心灵蕴藏顽强的信念,要帮父母撑起一个家,要让自己早日走进学校,读书写字学文化。

中牟播报 刘客白 杨亚博 谢鹏飞

通讯员 孙冰茹 文/图

看厕所:总有些无奈的事

常白村东南1公里左右,是郑州女子监狱。5年前,这里只是一块农田。监狱建成后,这里的人流量变大了,村民纷纷在附近做起了生意。

监狱大门对面有一个门市房,后面是魏广胜家的责任田。去年年初,父亲魏顺州拉来几块石棉瓦,用几根树干做柱子,搭成了一个简陋的厕所。魏广胜责无旁贷担任“所长”。

22日,临近中午,天气炙热。监狱门口6米宽的道路上,停放着许多轿车,三五成群的探监者进进出出。魏广胜站在公厕旁,从远处看,他瘦小的身躯几乎淹没在野草里。

走近,上身是一件蓝白相间的校服,下身是一条皱巴巴的裤子,沾满了灰尘。灰土土的头发下面,是一张蜡黄色的脸,而他的嘴唇呈紫色(心脏病)。

“吃了早饭就来了,每天都来。”他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有人上厕所,我就站在厕所前面等着;没有人,就坐树下。”

“去厕所一块钱。”魏广胜对一个40多岁的男子说,他说话的声音很小。男子瞥了他一眼说:“知道了,出来后给你行不行?”

几分钟后,男子从厕所出来,魏广胜站在他身旁,男子说没零钱,下次给他。魏广胜说不行。男子马上黑了脸。两人前后僵持了1分多钟,男士一把推开魏广胜,“滚一边去”!扬长而去。

“经常都有人不给钱,还打我。”魏广胜擦着眼泪,“一个月前,有人还用拳头捶我的头,头上起了疙瘩,疼了好几天。”

患绝症:天灾人祸令人叹

中午,魏广胜顶着烈日回到了家里。几间低矮的老式平房,与周围崭新的平房相比,显得极不协调。院子没有门和院墙。有几间房顶裂开了很大的缝隙。“一下雨就漏水,没修过,也没钱修。”父亲魏顺州说。

院里废品成堆,“这是他妈在外面捡的,还没来得及卖”。在他身后的屋里,堆了不少村民们送来的旧衣服、旧鞋子。

由于家境贫困,魏顺州29岁那年才娶了25岁的聋哑人陈建华。次年魏广胜出生。“广胜刚生下来时,长得虎头虎脑。”

魏广胜1岁多时,魏顺州发现儿子嘴唇、身体一些部分开始发紫,并且发面越来越多,“当时我吓坏了,抱着儿子就往医院跑”,到刘集镇卫生院后,医生说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魏顺州向邻居借了几千元钱,赶紧去了郑州。

诊断结果,魏广胜患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式四联症”。医生要求魏顺州尽早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治疗费高达20多万元,魏顺州失声痛哭。

“村里人都劝俺把孩子送走,俺不同意。”魏顺州用手捂着哭红的眼睛说,“自己的骨肉怎么舍得呢,再苦也要给孩子治病。”

2009年,魏顺州听说吉林有家医院能治疗儿子的病,便又借了5000多元,带着儿子去了吉林。但是大夫告知他需要到天津一家专业的医院治疗。他又带着儿子去了天津。

借钱看病,再借钱再看病,从魏广胜被查出患病至今,魏顺州已经被这样的生活所淹没。每次带着儿子去医院时,得到的回复都是需要20多万元。可是,他没有。

乡邻情:众人伸手帮一把

邻居们都知道魏顺州的情况,主动借钱给他,但从没有张嘴要其还。40多岁的魏爱民先后借给魏顺州近3000元。“尽自己的力量能帮顺州一把就帮他一把,他们家太困难了。”他说。

再苦再累,魏顺州从来没有放弃给儿子治病。他借遍了邻居、亲戚,所有的外债加起来有8万多元。“这些账,俺都记着,治好了儿子的病,就还给人家。”

妻子陈建华天生聋哑,打工没人要,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压在魏顺州一个人肩上。长年累月的艰辛,魏顺州心力憔悴,2010年,他被查出患有肺肿瘤败血症,不能干重活。

从那以后,魏顺州每到工地上干活,就要干5天休息5天。“干活时间久不休息,身体吃不消,病情就会加重,但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广胜治病,治好了让孩子去上学。”

一个星期前,别人介绍魏顺州到开封做垃圾清理工,干了3天,老板得知他患有败血症后,把他辞退。没活儿干,怎么挣钱给儿子治病?

外出打工没人要,陈建华就捡破烂。从2008年起,每天早上,陈建华打理完家中的事情后,就骑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向村子附近的监狱驶去。酒瓶、水瓶、纸箱等,只要是能卖钱的东西,她什么都捡。

魏顺州70多岁的母亲在郑州街头捡破烂,身患气管炎、胃病的她,推着车在郑州的街头来回不停地穿梭。一到周末,她都会把卖破烂的钱准时打到儿子的卡上,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凑够给孙子治病的钱。

记者采访前两天,他的母亲在拉着破烂回家途中,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导致车子倾斜,他的母亲被车轮砸伤。“年纪大了,不让她出去捡破烂,她不同意。”

母亲被砸伤后在刘集镇卫生院住院。每天早上,魏顺州借来三轮车把母亲送到医院后,骑三轮车到处找活儿干。已经3天了,他还没有找到。

“累点儿、工资低点儿也没什么,只要有人要,我就去干。一定挣钱给孩子治病,治好了一定让孩子去上学。”魏顺州说。

魏广胜:挣钱养家更渴望读书

下午6点左右,监狱附近人群渐渐稀少,魏广胜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他把收到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父亲。多时,一天能收50元。

这时候,母亲陈建华正在院子里烧火做饭。他们的晚饭通常都是稀饭,很少有菜,即使有,也是地里的野菜,吃肉对他们来说,是个奢望。

魏顺州记得,今年3月份的一天,儿子把一天的收入偷偷留了10元,自己跑到超市买了一袋牛肉干,“那一次我冲孩子发了脾气。”魏顺州很后悔,“家里一半的收入都是他挣的,我不应该那样。”

14岁的魏广胜没有上过一天学。7岁时,他带着儿子到小学报到,被校方拒之门外,理由是怕儿子在学校出事,校方承担不起责任。

于是,魏顺州与学校签订了一份协议,表明:儿子在学校出任何事情,都与学校无关。还是无济于事。

“儿子只要一看到同龄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就会对我说他也要去上学,”魏顺州用手背擦着脸上的泪水,“我说等把他的病治好了,就送他去上学,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有几次魏广胜经过学校门口,望着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活蹦乱跳进了教室,咬着嘴唇,眼神充满无比的渴望。魏顺州泪满双眼,血滴心头。

魏广胜的二弟魏广耀,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放学回到家里,魏广胜总央求弟弟教他认识字。兄弟俩趴在屋子里仅有的一张旧桌子上,弟弟念一个字,他跟着学一个字。

由于没有一点基础,14岁的魏广胜只能认识几个笔画较少的汉字。一加二,他都计算不出。他喜欢看动画片,但电视上面的字,没有几个他能认识。

23日早上7点多,吃过早饭,魏广胜出了家门,和弟弟,还有同龄的魏晨飞一起走在路上。几分钟后,3个人分道,弟弟和魏晨飞朝学校的方向走去,而他朝着监狱的方向。他不时回头张望着他的伙伴,直到模糊了视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0066 2014-06-25 00:00:00 三 父亲:再苦也要为孩子治病<BR/>孩子:我要帮父母撑起家KeywordPh父子重病,母亲聋哑 虽然不幸重重,但这家人没有被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