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县域实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县域实际
新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产业转型求发展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座谈会在新密市举行
超化新区周岗社区

6月7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座谈会在新密市举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农业发展银行等10余部门对新密市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场观摩、座谈研讨,与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新型城镇化新密模式值得推广。

新密是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团,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2013年,该市完成生产总值55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17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4.4亿元。新密“经济发展质量”、“民生幸福指数”均居河南省第二位。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县(市),新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

2011年11月,河南特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高层论坛在新密成功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并致辞。2012年5月,郑州市第一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新密召开。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郑州晚报记者 王银廷 通讯员 李绍光 文/图

超前谋划部署

科学有序推进

2011年,新密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和专门工作机构,着力建立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和远近结合、近期为重的理念,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城镇体系规划突出中心城区、新城(产业集聚区)的主体辐射作用,形成“一城、一区,四市镇,89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把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的71个并入14个城市社区,83个并入19个镇区社区,149个并入56个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这一布局,全市农村70%左右的人口将进入城镇、30%左右进入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交通道路、生态廊道规划遵循路林相随、林随路走的理念,以融入大郑州、对接航空港为导向,着力规划建设域外畅通、域内便捷的“七纵六横”绿色骨干路网体系。

完善政策支撑。围绕拆迁安置、社区建设、资金筹措、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先后研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市直21个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支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进程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创新推进机制。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2012~2014)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新密新区起步区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等6个切入点工作。

完善功能配套 统筹城乡发展

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和新市镇承载功能,统筹配套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宜居宜业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带动地位。把中心城区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拉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厚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人口集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5万以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强化新市镇支点承载功能。按照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加快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和居住功能,吸引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最终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协调联动发展。

强化新型社区节点支撑作用。坚持“市规划、镇主导、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科学有序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新型社区69个,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建成住宅715万平方米,12万名农民已经入住乡村田园风光与城市公共服务兼具的新社区,正朝着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四个城市化”的新型农民转变。

合理布局产业 促进群众就业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群众就业为根本,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真正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增收不失地、就地城镇化。

优化产业布局。在城区、镇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耐材、环保装备、品牌服装、绿色造纸等产业。农业重点发展东南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西部绿色畜禽养殖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区。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以黄帝宫、伏羲山、大鸿山风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优化产业结构。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主导产业。新型耐材加快推动重点企业与央企、行业龙头重组联营,培育大型集团和上市企业,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黄帝宫、伏羲山、古城县衙、香山、超化寺等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山地丘陵等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优化就业方式。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一产快速向二产三产转移,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全市35万农村劳动力中,近几年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6万人。

破解要素瓶颈 实现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努力破解资金难题,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盘活土地资源。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一方面加大丘陵地、废弃地、荒沟荒坡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一方面加快入住社区农户旧宅拆除步伐,通过申报土地整理项目,腾出建设用地。同时,建立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将腾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市乃至郑州市域内进行挂牌交易。

多方筹措资金。用足用好政府拆迁补偿资金、煤矿沉陷区群众搬迁包赔资金、土地开发建设收益资金、各级政府奖补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收益资金、市直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等7个方面的资金,有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采石场治理等综合整治活动。建设静脉产业园,投资2800万元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投资2.5亿元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成运行。加强城乡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12万吨。着力打造绿色交通路网,基本实现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全覆盖。加强生态水系建设,重点整治中小型水库35座,治理河道17.7公里,切实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从新密市近三年的探索实践看,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符合新密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未来的新密,将形成“一城、一区、四市镇、89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建成快速通道、县乡社区道路顺畅衔接的生态路网,沿途看到的将是苍翠的林海、现代化的城镇、产业集聚区、创业园区和一个个美丽田园风光的新型社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0132 2014-06-25 00:00:00 三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县域实际KeywordPh新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产业转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