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桑巴风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万华人在巴西
习武之人,不看世界杯
海滩边的老字号中餐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海滩边的老字号中餐馆
20万华人生活在巴西,他们勤劳、低调、藏富、谨慎
餐馆外观
代替老板出镜的领班尼鲁
两菜一汤,菜量满满
图文并茂,方便“老外”点餐
菜单,价格不菲
餐馆前挂起足球和巴西国旗
餐馆的中国龙
餐馆送外卖的摩托车

1972年,因为“觉得台湾不太好”,不到20岁的赖丽安和两位姑姑一起从台湾移民到巴西。就在科帕卡巴纳海滩边上租下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门面,开了一家中国餐馆。42年的时间过去,巴西总统在这期间都不知道换了多少茬儿,但这家餐馆却一直存在并稳定经营。到了现在,已然是里约最大、最著名的中餐馆了。

郑州晚报特派首席记者 郭韬略

里约热内卢报道

海滩边的老字号

就位于科帕卡巴纳海滩4.5公里海岸线南端的这家“中国餐馆”,门面并不大,但因为在这个海滩上极其少见的4个汉字,让它非常显眼,但凡中国人从这里过,一定会“过目不忘”。

从悬挂着巴西国旗的红色门廊进入,经由略显幽暗的楼梯上到二楼,就是一家充满中国味儿的餐厅。和门头一样,前台的底色也是中国红,一面墙上是一幅两条龙的浮雕画,而餐厅的吊顶上,也是龙飞凤舞,颇有些吃“宫廷菜式”的意思。而在收银台的后面,则是每家中餐馆都必不可少的“关公”。

大厅大约有100平米的样子,摆着近10张圆桌,里面还有包间,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没有任何问题。而真正诱人的外侧平台,摆着七八张小方桌,窗外,就是迷人的海景。

服务员都是来自当地,统一着装,大部分还都扎着领结,训练有素的样子,也显示出这家餐厅够高档。

价格不菲的中餐

红色封皮儿的菜单是厚厚的一本儿,图文并茂,前面是图片配以葡文的菜名,方便当地人点餐,而且每盘菜旁边都有一双显眼的筷子,以显示出中餐的特色;后面的文字部分则分别是中文和日文,从中可以看出常客的组成部分。

分类很详细:蔬菜、豆腐、鸡、鸭、牛肉、猪肉、海鲜,还有铁板类,基本囊括了国内各大著名菜系:糖醋排骨50,铁板海鲜75,麻婆豆腐40,木须肉48……当然,货币单位都是“巴西雷”。如果再换算成人民币,价格的确足够“雷”。两菜一汤、两份米饭外加两瓶啤酒,一顿标准配备的两人餐,最后结账150雷亚尔,折合人民币450元左右。

当然,在国外的中餐馆远不能用国内的标准来衡量,其实往往要高于本地一般餐厅的消费水平,这是通例。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有些偏咸以外——巴西人喜欢重口味儿,这也是入乡随俗特意改良的,味道还算很不错。而且菜量很足,我们是“咬着牙”把菜给吃完的。

熟练报菜名的领班

去的时候还不到中午12点,餐厅里还没开始上人,老板还没有来,接待我们的是领班尼鲁,一个40岁出头儿的巴西人。

“辣子肉丁、麻婆豆腐、冬菇鸡片汤”,为了沟通方便,点菜的时候还专门看了一下每个菜的编号。没想到尼鲁看着我们指着菜单,随口就吐出了一连串中文,而且还带着点儿京味儿。末了,还主动说:“两份白米饭,对吧?”

“我已经在这里干了21年了,不过除了菜名,中文也只能说一点点。”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尼鲁主动解释说。

“对,是21年。”看着更加惊诧的我,尼鲁又专门强调,“这家餐馆已经开了42年了,而且没有换过老板。”很显然,他对这类问题已经轻车熟路了。

“那你们这里应该是里约最有名的中餐馆了?”我问尼鲁。

“当然,里约的中餐馆不算多,规模都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大,而且我们的价钱并不算高。你们来得比较早,所以现在人少,到了晚上,更热闹,很多人都得排队,尤其是现在世界杯期间,晚上的生意更好。”尼鲁描述起自家餐厅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说话间,一群中国游客进入餐厅,坐在了最大的桌子边,尼鲁连忙去招呼了。

低调的餐厅老板

吃完饭,又等了大约半个小时,餐厅老板赖丽安才姗姗来迟——40多年的经营,她早已不用如刚来时那般劳心劳力了。

大约60岁的样子,个头不高,一口南方普通话,装扮很朴素,在巴西生活多年,但眼前的这位老板一看还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人。“我姓赖,就是赖皮的赖。”一开口,就拉近了距离。

和所有餐馆老板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菜的口味儿是否适合客人。“你们可能不清楚,巴西人的口味儿重,所以我们的菜也都偏咸,下次你们来,可以提前跟厨房打招呼,让他们做清淡一点儿。”赖丽安说。

尽管非常热情,但她还是拒绝我们拍照的要求:“不喜欢拍照,你还是拍他们吧。”说着,指了指旁边的尼鲁。

“我们1972年来到巴西,就在这里开了这家餐馆,那时候面积就这么大,和现在没什么变化。”赖丽安说,“只是人变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现在都有孙子了。儿女都是在这边长大、上学、参加工作,他们不参与餐馆的经营。”

餐馆最早聘请的是中国厨师,后来因为“干时间长了,他们都会自己当老板”,现在的厨师都是标准的巴西人。“每天两拨厨师轮流上班,都是我手把手培训出来的。”

包括服务员、厨师在内,餐馆聘请了24名员工,但当记者提起这里是“里约最大最有名的中餐馆”,还开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滩上”时,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骄傲和自豪:“应该算是吧,但我们不愿意这么说。”

一路向西

厚道经营

人在特定的环境下遭遇的一些事情是会让负面情绪格外放大的,比如100多人规模的记者团里,有一个人的手机被抢,就能让所有人惶恐好几天。

在异国他乡有那么一个老乡不足以让你“泪汪汪”,也不会让人产生某种戒备心理——这次来巴西,记者团的住宿就是委托圣保罗的一家华人商会安排的。结果刚来的时候竟然一大半房间里连被子都没有,至于有网络不通、下水道不畅、没有热水等问题,以至于微信群里天天人声鼎沸,让搞了10多年媒体接待的团长老金连呼“这下砸了牌子”。更绝的是,就在很多人都还洗不成澡、传不成稿子的时候,商会留在里约的联络人却积极地开着车带着几位记者四处采访了,当然服务并不是无偿的,一天收费600雷亚尔。

照理说,每次出国,采访下当地华人都是规定动作,但因为有了上述遭遇,加上里约并不像圣保罗有唐人街,这里的华人并不多,这件事就这么一直能拖就拖了。去这家中餐馆,是因为同行的推荐:比别的家的菜量大,价格便宜些。而事实上,去了之后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领班尼鲁聊起餐馆时那种不经意间透露出的自豪感。一个40多岁的男人光在一家餐馆打工就打了21年,也只是个领班,而且照这趋势看,他还会继续这么干下去。

我们总习惯于用“沧海巨变”来形容我们过去经历的几十年,但这家餐馆,门头没变,面积没变,就连窗外的街道、海景也未曾改变。还原到42年前,依然还是一幅一模一样的照片,有所改变的只有人,其实也没变。

老板的低调在餐馆名字上就能充分体现,就那么直白地叫做“中国餐馆”,没有特色,没有文采。言谈中她甚至也没有把餐馆“做大做强”的打算,去开连锁店,遍及全巴西。但是里约不少大大小小的中餐馆或消失或不断易主或勉强维持也都是有的,只有这里能安稳,甚至是悠闲地一直存在。

我原本是打算问一些诸如“能经营这么长时间、让员工这么拥护的秘诀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的,后来想想,觉得很多余。郭韬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0599 2014-06-26 00:00:00 四 海滩边的老字号中餐馆KeywordPh20万华人生活在巴西,他们勤劳、低调、藏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