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板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板桥
村里的年轻人在板桥遗址上乘凉
板桥村现存许多桥上的石块

在我国历史上,中州地区有两座著名板桥,一座在今驻马店正阳商山,一座在“今开封市西,为开封西方门户”(《辞海》)。据考证,中牟县官渡镇板桥村,即为该板桥遗址。《中牟县志》记载:板桥位于中牟县城东7公里处,南临310国道,北临陇海铁路——“板桥跨古渠”,村以桥名。唐代名板桥店,因有驿亭,亦称板桥驿,明代周王府捐资改建石桥,更名石桥村,清代仍复旧名。据传,当时横跨莨荡渠上的板桥就在现村东。

中牟播报 刘客白 通讯员 冉守训 冉博文 文/图

滔滔黄河东流去 巍巍板桥大唐风

据67岁的板桥村民校冬仁介绍,板桥村原属邵岗乡,现在板桥已毁,还有一些古桥遗物残留在村中,板桥遗址位于今官渡镇板桥村入村主干道与310国道交会处。村中还保存有少数板桥的石砖,成褐红色,上宽下窄,上下皆有弧度,据测量,此石砖上宽70cm、下宽63cm、高34cm、厚20cm,现已被村民当作休息时的“石凳”。

据校冬仁介绍,古有黄河水东流经此,曲折蜿蜒三里,板桥便建在滔滔河水之上,村庄坐落在三里湾处。板桥始建于唐朝,桥身中间雕刻一只巨龙,龙身刻有一把宝剑,桥身有5孔大桥洞,便于船只行驶,桥身跨度很大,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当时从汴京(今开封)出发,每隔45里设驿站,板桥村为汴京向西45里处第一个驿站,板桥村东头残留有驿站遗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运粮船也曾在此停歇,昔日板桥村为水运交通要塞,热闹非凡,甚是繁华。板桥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因故将板桥拆毁,桥身石砖用于修建楼院,桥头有一大石龟因修道路而藏于地下。板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

鼓角争鸣雁南飞 板桥衰柳日萧萧

板桥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汴梁守将李灵曜(yào)叛乱,三城史马燧(今平顶山郏县人)奉诏讨之。曾经率部屯扎板桥,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黄巢叛将秦宗权也曾在板桥屯扎。板桥还是唐代长安(今西安)至宋州(今商丘)驿道的驿站,为汴城以西行旅往来、亲友送别之处。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路经此处,常有吟作。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板桥路》一首:“梁园城西三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地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与玉颜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在桥上与朋友依依惜别,无限感慨地吟道:“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刑部尚书王世祯奉旨祭告西岳过此,忆汴城之繁华,发思古之幽情。曾吟:“板桥衰柳日萧萧,回道宣和似暮朝,上已舍明池上饮,画船街尾骆驼桥。”

曾传曹霑魂归地 仙子神灵聚板桥

板桥村内庙宇众多,建有关帝庙、三奶奶庙、土地爷庙,村南头建有火神庙,相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身葬附近,有考古学者曾来考察;另建有白衣奶奶庙,远看庙门极其狭窄,成人只能侧身而进,走到门前便能正身顺畅而入,甚是神奇,村民拜奉神仙显灵,香火鼎盛。流传已久的“玩意会”乃村中的一大盛事,年关时从腊月至正月十五最为热闹,村中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庙会期间,农户、商贩带着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土特产到庙会上进行交易;各路手艺人设摊展卖民间工艺品和特色小吃;民间艺人搭台表演歌舞曲艺……逛庙会的人们从四面八方簇拥而来,扶老携幼、三五结伴而行,喜气洋洋地赶来买卖物品,观看表演,品尝小吃等。板桥庙会虽始终带着土味、野味,带着粗犷、散漫,但也在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交响乐中一个质朴的音符,给父老乡亲们带来物质与精神享受。

■相关链接

板桥三娘子

唐朝时,汴州(今开封)西有个村庄,名叫板桥店,村中有个三娘子,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无儿女无亲属,年30有余,颇有姿色,寡居,有房舍数间,以经营客店为业。很富有,院中经常拴不少驴子,见行人或车辆过桥有困难时,常以驴相帮,只收很少的一点报酬。因此,人们都夸她既有心计,又善解人意,是个非凡的女人。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许州(今许昌市)客人赵季如赴东都(今开封)途经此处,来客店中投宿。进店后,见有先来的六七个客人坐在便榻上喝茶闲谈,他因来晚了,被安排在最里边的一个便榻上,与店主三娘子的居室一壁之隔。三娘子对客人十分厚道、热情,亲自端来酒菜与客人会饮。赵季如素不饮酒,独自卧榻歇息。一屋人说说笑笑,一直到三更时分,大家都醉倦了,方才各自就寝。赵季如辗转不眠,忽听隔壁有动作之声,隔墙缝看时,见三娘子手端着油灯,一手打开床头的箱子,从箱子里取出一张犁、一木牛、一木人,各六七寸,置于灯前,含口水一喷,那小木人便牵牛驾车,在床前一席之地上耕耘。三娘子又取出一小袋荞麦种子交给小木人,小木人随即播下。不多时,荞麦成熟,又令小木人收打,收获约七八升,磨成面,点燃灯火,做成荞麦烧饼数枚。此时鸡鸣,三娘子急忙将小木人等放回箱中。天亮时,唤醒众客人,让他们以烧饼为早点。赵季如心中疑惑,悄悄躲于门外,客人们吃了烧饼,一个个就地变成了驴子。三娘子把他们赶入店后院中,没收了他们所带的钱物。赵季如看得清楚,但未敢声张。

一个月后,赵季如从东都返回,预先做了几个荞麦烧饼,与三娘子做得一模一样,又来店中投宿。夜间偷看,三娘子在房中施法重演,又做了不少烧饼,天亮之后,端出来放于桌上,返身进屋去取东西。趁此机会,赵季如掏出自己的烧饼在盘中换了一枚。三娘子从屋内出来,赵季如对她笑道:“赵某从东都来时,买了几个烧饼,味道极佳,请店主尝一尝。”便取出自己刚换的一枚递给三娘子。三娘子接过去尚未吃完,忽原地作驴叫,立时变成了一头驴子,很肥壮。赵季如哈哈一笑,骑上周游他处去了。

过了4年,赵季如骑着驴子入潼关,至华岳庙东,路边一老叟忽然拍手笑道:“这不是板桥三娘子吗?你如何变成了这等模样?”说着上前,以两手从驴子的口鼻边劈开。三娘子从驴皮中跳出,宛若旧身,拜谢过老人,飘然而逝……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2699 2014-07-03 00:00:00 四 板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