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文化产业周刊 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高天星讲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嵩山摸摸会、黄河号子、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
听高天星讲中
高天星
列子塑像
中牟黄河打硪号子

嵩山摸摸会、黄河号子、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

穿过郑大老校区静谧沁凉的法桐林荫道,一座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教学楼映入眼帘,在这栋学术气氛浓厚的建筑里,记者日前见到了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天星。

高教授生于1937年,1959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执教,他与民俗一生结缘,钟爱民俗。他说,“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守望民俗、传承民俗是责任,也是担当。”

他说,“民俗文化研究是我学养、学业的一部分,我还长期学习和重视人文学。”他在研究民俗的同时,在高校先后讲授写作学、诗词创作、文学理论、美学原理、文艺美学、民俗文化学等课程。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高天星参与了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前期田野作业和研究工作,成为河南“非遗”的一位学科带头人。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采访中,身为河南信阳人的高天星,操一口信阳味的普通话,让我们和他一同分享他在民俗和非遗的研究成果。老人语声铿锵,精神矍铄,谈起民俗和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他一往情深,充满美好期待。 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实习生 段怡轩

情系非遗

亲历民间文化的三次普查

高天星经历了我国三次民族民间文化普查,还留下了厚重成果。

大学毕业留校后,高天星正赶上国家第一次民间文化普查。当时对西北民歌“花儿”有研究的高天星参加了这项活动。“这一参加就终身难以割舍。”他回忆道。这次普查,他负责编辑整理了《中国谚语资料》,之后又以《中国谚语选》《中华锦绣谚语》等不同版本出版,前后历时40余年,在读者和出版界产生了很好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了第二次民族民间文化普查。这次普查,他深入民间,到甘宁青调查“花儿”的流传,他用了十年时间,整理了回族经典民间叙事诗《尕豆妹与马五哥》。该诗选入《中国民间叙事诗》,被编入高校教材、文化辞典和诗歌辞典。

70年代,高天星从兰州大学调郑州大学工作。回到河南故土,他深深感叹,“中原太美了,文化丰富而厚重。我热爱养育我的乡土,我回到家乡工作,我要更好地学习中原民俗,认知中原民俗;守望它,研究它,传承它。”

他当时虽然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是其他学科,后来他又承担学校的复刊工作,首任郑大成教学院院长,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民俗文化。他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植被,是民族文化之根系、之文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就是要固守中华民族的根脉,需要从多方面努力。1992年,高天星首先想到了民俗研究,在他的建议下,在我国高校首先成立了郑州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指导民俗美学方向的研究生,开展民俗美学的流派研究。同时,他带领研究生展开了对国内外民俗学流派的研究,发表了民俗学流派研究的重要论文,在学界产生了影响。

“很多民俗文化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研究和保护,濒临消亡。民间文化的消失,是民族文化之痛。”这位老学者对民俗文化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2009年全国非遗普查,他感到生逢其时,利用这大好的机遇,到各地进行普查与指导,并虚心向各地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学习,并根据自己多年了解、掌握的民俗事项提出了很多项目,并对众多的项目进行了田野作业。

高天星认为,中国节日民俗及民间文化艺术是母本文化,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或萎缩、或淡化、或冷落、或远去,成为文化的背影。他参加“苏州论坛”,撰写了《民族文化之痛》的重要论文,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陷入窘境深表忧虑、忧心。

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原民俗文化,认为河南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传承中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和保护华夏历史文明,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摸摸会、黄河号子……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当今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高天星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谈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非遗故事。他说,“中原的非遗故事很多很多,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蕴含有神奇、神妙的传说故事,原生态的草根味,浓郁芬芳,说也说不完。”

“就说嵩山的摸摸会吧。登封民俗摸摸会是登封2009年‘非遗’普查的重要发现。”“那是评第二批郑州市非遗项目时,听登封市文化馆的人讲,当地有一个民间活动,我一听马上‘警觉’起来,认为摸摸会是中原生殖崇拜的遗存,事象令人震惊和惊喜。”

高天星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是嵩山九龙潭的“摸摸会”,是摸着“黑儿”赶会,缘于古代男女私会而形成的。据他考察,嵩山摸摸会可能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相传,山上九龙潭圣母庙十分灵验,古代未婚男女纷纷来此祈求良缘,已婚男女则来求子,俗信有求必应。传说农历五月十五是九龙圣母生日,人们便于此前一夜还愿,便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摸摸会”,如今这个习俗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这个项目的申遗,高天星撰写了《嵩山有个摸摸会》,后出版专著。

“当我提出该项目申报非遗时,有人反对,说这是伤风败俗,是迷信,但我认为,摸摸会是在中原流传久远、历史罕见、稀少而珍贵的民俗事象。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瓜瓞绵延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内容和风情,深受广大民众的信奉,热情参与,具有合理性和民俗生命力。”

新郑黄帝拜祖祭奠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初为认证这一项目,高老到农家进行了走访,一位老人在访谈中脱口而出,“三月三,拜轩辕”,说这是先人传下的俗语,高老心里便有底了,认为从民间这个层面印证了延续至今、每年三月初三拜祖的这一习俗。

高老还讲道,原来河南的非遗中没有黄河号子,他深入黄河两岸的村庄考察,认为中原几千年的黄河文明,不可能没有歌谣、没有黄河传说故事;经过黄河两岸县市的田野作业,三个黄河号子先后“发掘”,经过认证整理,列入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希望、他建议应当努力把“黄河号子”作为黄河旅游的文化资源,作为特色表演项目,向更多的人弘扬“黄河号子”,让号子声在黄河两岸重新唱响,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3122 2014-07-04 00:00:00 五 听高天星讲中KeywordPh嵩山摸摸会、黄河号子、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