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年前,本报关注的大学生徐本禹因支教而感动中国 10年后,黔西南乌蒙山深处的大石小学再次受到瞩目 贵州深山希望小学的十年美丽梦(中篇) 徐本禹的继任者: 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和山村 核心提示: 2005年,徐本禹结束两年支教生活返校读研后,华中农业大学在全校招募支教志愿者接替他。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活动被纳入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 华中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接过支教的接力棒,2004年以来,60多名研究生支教团员在这个偏僻的山村中,挥洒着青春,传承着希望,他们在改变着山村,山村也在改变着他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3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这些志愿者。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贵州报道 《新闻联播》用4分钟聚焦总书记回信 李雨琦,1989年生,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中的“大姐”,大二暑期实践曾到大水乡支教两个月,那时“我就和学生们有个约定,等毕业了一定回来再教你们”。 学生拿着一根水煮香肠走向教室,半道被门口的支教老师李雨琦拦截了下来,“咋不给我吃一口?”当学生把香肠递给了她,李雨琦一副凯旋得胜的孩子气表情,笑得合不拢嘴。作为支教老师的他们,其实也只是个孩子。 李雨琦是支教接力第九棒的团员,共有团员9人,分别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箐山小学)支教。 支教一年意味着晚一年上研究生,晚一年毕业,李雨琦他们的选择也遭到了家里的“反对”——“父母主要是担心支教的地方艰苦,我们无法适应。”团员程祥说,大部分团员都是“先斩后奏”,他们将此戏称为“休赛季”——大学毕业考入研究生后,用一年的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2013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周年,支教志愿者们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南海的礼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鼓励志愿者们弘扬志愿精神,“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央视《新闻联播》用4分钟时间聚焦总书记的回信。 写信的缘由不仅仅是汇报 支教志愿者给总书记写信,源于大石小学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学生李成译。 2013年10月8日晚,华农大学生活动中心,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原型的校园话剧《牵挂》正在紧张彩排,“演员”安玥琦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通话的主要内容是,大石小学11岁的男孩李成译,那年7月下旬,原本开朗健康的他突然发烧,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支教团员们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并联系爱心企业送他到医院治疗,病情一度稳定下来,但那天,李成译病情再度反复。 李成译,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三名,“他是那么聪明上进,如果不生病,一定能走出大山”。当晚,安玥琦辗转反侧,大山里,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呢? “如果总书记能够知道我们支教团、志愿服务队,小成译离梦想不就更近了一步?”安玥琦突发奇想,能否在志愿者日到来之际,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咱们志愿服务心路历程和山里孩子的期盼呢? 次日排练,安玥琦和志愿服务队队长张贵礼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好,以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名义写!”安玥琦的话让张贵礼热血沸腾,“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山里的孩子,我们才不辱使命。”在张贵礼牵头下,5名队员开始分批采访志愿者,要将大家的共同心声汇报给总书记。 但是,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支教故事,可是信件的篇幅有限,到底写谁的故事让队员们犯了难。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他们决定以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徐本禹的故事为主线。 一个多月的采访、撰写、修改,1600多字的信终于完成。从“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到服务队的发展壮大,再到以奉献放飞青春梦想,字字句句饱蘸着志愿服务的深情。 同年11月中下旬,经团中央传递,信件送达总书记。 感动的不仅仅是乡亲 大石村现隶属百里杜鹃管委会,每年3到5月,青葱的大山里,各色的野生杜鹃争奇斗艳绵延数百里,杜鹃花花语“爱与被爱”,志愿者也感受着世居于此村民的敦厚淳朴。 “村民们超级热情。”韦京东,第九棒支教团团长,第一次去学生家家访,虽不是饭点,但学生家里人都钻到厨房做饭,拿出逢年过节款待客人的苞谷酒款待志愿者,“他们不会说那些感谢的话,就是一个劲地劝酒”。 韦京东说,当时走到第三家就走不动了,“真是不胜酒力”,打电话问其他队员,他们也是一样的。 韦京东在学校负责教美术,有个大龄女生,13岁才上三年级,成绩中下游,但画画很有天赋。“有一次,我夸她画得好,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送我一张或者两张画。”韦京东说,“学生给老师画画的很多,但她却每天都送,坚持了一年时间。” 李雨琦教五年级语文,有一段时间,她发现班里的学生们有些不对劲,“行为神神秘秘,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我,问他们也不说”。 一个周末,李雨琦碰到了同班一学生的妹妹,“哥哥们说要去普底给你买生日蛋糕”,普底是百里杜鹃管委会所在地,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 担心孩子安全的李雨琦急忙让同校的志愿者骑着摩托车去追。“追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普底买好蛋糕,正准备往回走。”李雨琦泛着泪光说,“学生们还叫嚷着,谁是叛徒,我们一定要把他揪出来。” 现在,出山的道路正在拓宽,尚未通车,每次都需要步行40分钟到1个小时,“路上碰到骑摩托车或者开车的人,不用招手,他们都会主动停下来捎一截”。 有时候,志愿者早上还没起床,就听见敲门声,打开门后会发现,门口放了一兜土豆或者鸡蛋和一个跑远了的影子。 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 7月,是一个离别的季节,韦京东他们这批志愿者即将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返校读研。那天,先期返程的支教老师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泪如雨下。 李雨琦,大大咧咧的东北姑娘,“刚来的时候,想着严师出高徒,平时对学生都很严厉”。有一次家访,却彻底打破了她理想化的设计。 “还没到学生家里,就远远看见俩孩子跑到山上去了,直到家访结束也没有回来。”那天回校后,李雨琦一宿没睡好,“我不知道我哪儿做错了,我是真的想在这一年的时间,把自己所学的倾囊相授,但我做的却让他们与我越来越远。” 几天后,两个跑上山的学生其中一个生病,李雨琦就带着另一个去送药,崎岖的山路上,一高一矮的身影漫无目的地聊着,“老师是不是对你们太严厉了?你喜欢老师什么样?……” “现在我们更像朋友。”学生一个冲刺,跑过来搂着李雨琦的腰。 唐海洋,老家在河北唐山,原是个不爱吃青菜、超级挑食的女生。大二暑期时,曾来过此地支教。当她被保送研究生后决定支教时,“父母超级支持,一是觉得这个地方我来过,安全上没有问题;另一个也是想把我下放到此锻炼,女生嘛,不能太娇气”。 一年时间,口味挑剔的唐海洋不但不挑食,连以前的拖延症也改了,“以前在家洗个碗,以各种理由拖拉,现在我最讨厌谁拖拖拉拉,有时候刚吃过饭,看见谁的碗放在那儿没洗,我都习惯性地拿过来,三下五除二地给他刷了”。 7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第十棒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赵凯从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名家手中接过5000元第二课堂启动资金,大山里,迎来了又一批志愿支教者。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