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漳村与贡品瓜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东漳村与贡品瓜豆
村民朱庆恩在自家房顶晒瓜豆
村民孙建立手指的位置为“洋井”遗址
村民谢胜增手指的位置是古井遗址

东漳瓜豆是享誉数百年远近闻名的中牟县地方特产。据《中牟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自陕西返京,道经中牟,东漳瓜豆作为地方名菜,被中牟知县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食用,因其旨味极佳,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询其左右,知是东漳瓜豆,遂封其为贡品。东漳瓜豆自此声名远播。

中牟播报 杨亚博

谢鹏飞 郭倩楠

通讯员 雷雨 冉博文 文/图

天子驾前连称赞 校家秀才把名扬

民国初年,中牟县东漳街有一位名秀才校秉仪,饱学多识,善于授徒,被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看中,请入家中担任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教授子孙读书。一年伏天,校秉仪休假期满返京时,将家乡的土特产花生、大枣、瓜豆带到京城,准备送弟子们的父老品尝,由于瓜豆不好携带,所带量少无法每家都送,便决定设宴请弟子家长品尝。瞅准机会,校秉仪发出邀请,“总统”徐世昌、“总理”朱铁林等民国高官赴约,宴上,校秉仪端出瓜豆。大家品尝后大加赞扬:“咸中带甜,香润可口。不知是何物?”校秉仪告知此乃老家中牟特产瓜豆(用西瓜和煮熟发酵晒干的黄豆加入适量的盐晒制而成)。他详细介绍了瓜豆的配料和制作方法、过程,有何特色,有何功用,还说用瓜豆蒸肥肉,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瓜豆肉”是中牟的一道名菜。直说得客人食欲大振,满席欢喜。从此“东漳瓜豆”在京城传开。

三改村名跨百年 漳水东流恒久远

东漳位于中牟县北20公里处,黄河大堤南。全村6500口人,为中牟县第一大村。县志载东漳为古今名镇。东漳建村在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初建村时为东张村。可能是因为西边8里处有一张庄村,故当时称东张。

进入清朝以后,东漳逐渐发展成了大村。特别是进入清朝中期,行台衙门(出征时军队驻扎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在东漳设立“开归陈许道”(康熙五年即1666年)置开归道,驻开封府,领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同知衙门(副省级官员设立的治河衙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河下汛中河厅衙门。治河官员认为“张”字的左边“弓”字上下开口于治河不利,故以三点水封之,改为东涨村。此名用了一段时间后,省治河官员还感不妥。最后,从《山海经·水经注》“漳水汇纳百川、一至东流”这句古语中抽出“东漳”二字为村名,算是改做了现今的东漳。一村三改其名,足见东漳历史之独特。

咸丰年间为防范盗匪,中河通判(水务官)徐思穆倡筑东漳寨。当时由东漳首户武举万恒昌出巨资,并亲自负责指挥建起了东漳寨。

东漳寨周长700余丈,寨高墙阔,外有护城河。南门西门为小门,北门东门为大门洞。两扇大铁门,门洞上边建有两间城楼。寨东南角的寨墙上建有六角形的3层魁星楼。站在魁星楼上向北极目,可见千里黄河,滔滔不尽,气势磅礴,东归大海;向南远眺,白云悠悠,天高地阔,万顷绿洲,村烟袅袅。遗憾楼寨早毁,只留在记忆中(1957年寨墙、寨门、魁星楼等建筑都被拆除)。

寨起集盛商贾聚

庙落文传续历史

据县志载,东漳在清朝咸丰年间已设集,特别是从东漳寨建立以后,集市更为繁茂。东漳集市的兴盛有两大因素,一是由于东漳日益扩大和对周围村庄的影响,加之中河厅在此;二是黄河时常开口,南边的村庄集镇多被冲瘀淹没,如万胜、杏街两大集镇被冲淤后,原钱庄、粮行、商户多迁至东漳,为东漳集的扩大注入了活力。

古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把改造客观现实寄托在神灵上,在东漳建立了录官庙、三王庙、王爷庙、龙王庙、火神庙、关帝庙等近10座庙宇,形成了庙文化。对东漳影响最大的要数孔子回车庙了。孔子回车庙原址在南沿街(今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文庙街西端)。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路经南沿街,被神童项橐(xiang tuo)发难而返。为纪念孔子虚心好学,后人在南沿街建庙以祀之。因洪水淹没原庙,东漳武秀才校清池挖出石碑,武举人万恒昌招人集资,负责建起。每年春秋二八月,东漳文人聚集,祭祀孔圣人。解放后改为东漳小学、中学校址。民国“总统”徐世昌为孔子回车庙写有“过化存神”的匾额。孔子回车庙成为东漳的文化符号,不幸的是在“文革”中被拆毁。

洋井甘甜出精品

瓜豆酿制有秘方

东漳寨南小门处有一口古井,名叫“南门外大井”,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古井直径达2.5米,井口架起枣木十字大梁,村民从四角打水,井口距水面约二丈深,水深约三丈,井中套有小井,此井水甘甜爽口,每隔3到5年村民自发组织下井清除淤泥。该井在东漳村久负盛名,天旱时,村中诸井皆干涸,唯独此井水源源不断。村民制作瓜豆时便取此井水。据东漳村东村8组村民谢胜增介绍,他家世代居此,此古井遗址就位于他家门前,仅一路之隔,20年前因村中架起自来水而被荒废掩盖。

另外,在东漳村西村3组孙建立的家门旁也有一处古井,当地人称“洋井”,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日军入侵中牟时,曾在东漳乡设日伪县政府,当时日本人嫌井水太小,便用直径约10厘米的长竹竿,周身凿开小圆眼,再用棕榈蒙上,插入井中泉眼处将泉眼增大,之后泉水喷涌而出。此井水甘甜清凉,洋井水晒出的瓜豆咸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为瓜豆中的精品。据孙建立介绍,20多年前,村民下井清除淤泥,当时由于泉水过大,村民便用3个大麻袋将泉眼堵上,淤泥清除后泉水断绝,“洋井”废弃。

今年84岁的杜秀蓉自制“瓜豆”已30多年了,她向记者讲述了“家传瓜豆”的制作方法。首先,选用黄豆(陈年黄豆、新产黄豆皆可),洗干净,然后将黄豆煮熟,捞出后沥干水。待黄豆温度在20℃~30℃时,拌上白面,在案板上平铺1cm厚度。若温度不高可盖上一层纸,置于屋内,高温晾晒,不能见风,四五天后黄豆可生出绿霉或白霉,绿霉最佳。然后,再将黄豆用簸箕簸一下,用手搓掉绿霉。把黄豆放入盆中(一斤黄豆需加入三两半食盐),再将西瓜红瓤揉碎撒入其中(拣出西瓜子),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放入杏仁、花生、鹿角菜等,然后调拌均匀,用细布蒙上,置于户外高温下暴晒,一般4天左右,“瓜豆”既可制成。在晒制期间需连续晴天高温,不能遭受雨水淋湿,防止生虫,否则前功尽弃。所以当地百姓都要预先了解天气情况。正宗“瓜豆”颜色褐红,豆香浓郁,味道鲜美,倘若将辣椒切丝、大葱切段与瓜豆一道翻炒,其味更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84857 2014-07-10 00:00:00 四 东漳村与贡品瓜豆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