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中心城区
求职者在了解招聘信息
新郑市城关乡端庄村的草莓温室大棚
“百支队伍、千名骨干”,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万家欢乐

帮民富 聚民心 惠民生 促民和

“六大工程”护航“三化”协调发展

新郑,这是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城市名字从两千年之前就沿用至今,轩辕黄帝在此出生、创业、建都,千载墙垣见证着这里是郑伯旧土,韩国都城。每年农历三月三,轩辕生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使得万众欢腾。

新郑,这是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经济强市。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位居全省108个县(市)首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49位;并成功跻身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名列73位,成为河南省唯一入围的县(市)。

新郑,更是一座百姓安居乐业的文明生态之城。今年,新郑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合作创业、“百千万”文化惠民、现代农业示范、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行政效能提升等“六大工程”,帮民富、聚民心、惠民生、促民和,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郑州晚报记者 杨宜锦/文 通讯员 刘栓阳/图

从就业到择业再到创业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双赢”

今年年初,年味儿尚未褪去,新郑市就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春风行动”活动和为期一周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近年来,新郑市紧紧围绕“新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双免”工程,对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残疾人等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切实让广大城乡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同时,采取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等形式,实现了对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援助。

“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要实现身份的转换,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圆进城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安居梦’。”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为破解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新郑市创新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并把农民就业、创业及社会保障作为“六大工程”的核心工程。

新郑市人社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许宝钢告诉记者,为让更多劳动力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新郑市在推行“双免”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才信息和岗位信息资料库,正在开发“新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查询系统”,为全市人才信息建立信息库;建立了空岗信息报告制度,目前新郑规模企业249家,全部建立了空岗信息报告制度;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示范县,新郑市还加入中部就业网,以后新郑市的劳动力在中部几省皆可查询到合适的岗位;在基层劳动所安装电子发布平台,目前12个乡镇已经有9个乡镇安装了电子显示屏,7月底12个乡镇将全部安装到位。

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2.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8.2万人,其中北部4镇共有劳动力 11.3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9.2万人。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新郑开花结果,新郑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早已经不是问题,更多的则在就业基础上择业或者创业。为有效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升就业层次,新郑开展了大规模培训。依托新郑市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等7家定点培训机构,实施校企联合机制,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形式培训。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学校“走出去”,如郑州煤炭工业技师学院与新能集团开展校企联合培训,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龙湖镇东张寨村在华南城旁边,农民资金相对充实,新郑市在此开办了创业意识培训班,指导农民如何在华南城创业;孟庄镇潮河社区附近工厂较多,电工是急需人才,为此新郑市开办了电工培训班,进行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能够持证上岗,从而实现了双赢局面。目前,越来越多的新郑农民实现了从农民到打工者,打工者到工人,工人到老板的身份转变。

充分激活农民活力 农民合作创业惠及城乡

林正佳是新郑一位新生代农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不愿再做打工仔,有了创业的想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没想到很快就获批了,如今小伙子开的轮胎专卖店经营得风生水起。

不再满足于打工而是自主创业,已经是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的选择。为此,新郑市2014年上半年共开展创业培训班4期120人,共申请小额担保贷款720万元,带动432人就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进厂务工,再加上手中也有了充足的资金,就产生了“当老板”的梦想,为充分激活农民自身蕴含的资源与活力,把农民的潜能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今年3月21日,新郑市成立了新型农民协会。新郑农民协会的运行模式和做法经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积极探索,目前在国内属于首创。

新郑市新型农民协会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组织规范、政策扶持、严格管理、规范发展”的原则,以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领办为主导,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民协会运作体系。

目前,农民协会开展培训2.6万余人次,招引企业7家、招引资金达10亿多元,促进农民创业就业8600多人,帮助农民解决合同纠纷、工资纠纷等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10%以上。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转移,由于生产方式转变、就业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在变市民过程中面临一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维护、资产运营等困惑和问题,为此新郑市通过成立农民协会,引领和帮助农民融入城市、融入市场,得到了群众好评,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郑市坚持先培育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优先选择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活跃、区域特色经济明显的农民组织先行先试,逐步展开。先后培育、壮大了好想你红枣产业协会、雏鹰农牧养殖协会、临港农机协会、蔬菜产业协会等一批先进典型,达到了“建设一个、受益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大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新郑市实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工程,主要从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住房安置等方面着手,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为新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服务。

挖掘新郑本土文化

“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结硕果

5月22日,新郑市梨河镇长江路上,将近800米的路段上,全镇24个村的“文艺骨干”,伴随着路两侧的层层麦浪,兴奋地跳着、唱着、扭着,卖力地敲着盘鼓,舞着长龙,尽情展示着新型农民的精神面貌。而这得益于新郑市实施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

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今年,新郑市提出了实施“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的文化惠民工程,围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这一主题,通过层层举办的培训活动,扎实组建起社区或村组文艺队伍。

建设一支“留下来”的文化工作队,搭起一个“不落幕”的大舞台。新郑市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使群众由观众变为演员,由看戏到演戏,由参与文化到创造文化,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实现全民参与、万家欢乐。截至目前,新郑市共组建各类文艺队伍600余支,使得文化、文艺、文明的种子深植于群众之间。

文化是最大的乡愁。新郑市以“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以行政村为单位,深入挖掘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方言文化、口传文化、古庙会内涵等,通过开展文化巡回展演评比活动,把新郑本土文化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发扬光大。

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显

提起新郑就会想起大枣,8000年前,一枚炭化枣核在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新郑枣文化延绵至今,今日的大枣在新郑做出了大文章。

7月初,记者走进位于薛店镇的红枣产业生态园,园内的古枣树一片生机,道路建设、智能大棚、休闲木屋的搭建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建设刚刚启动,但记者已经看到了园区的宏大与前瞻。占地8930亩的红枣生态产业园位于新郑市6万亩“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中心区域,是示范区中现代农业及“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园区以古枣树和红枣种植资源保护为核心,融入现代农业科技和发展理念,将农业产业与休闲观光的一、三产业结合,形成以“四区、二心、一园”七大功能区的布局。

红枣生态产业园是新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按照郑州市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136”工程的整体部署,新郑市结合自身资源、区位、市场、产业特点,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当地红枣生产、特色杂果、休闲观光等优势资源,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具体建设思路,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特色旅游、农业种植、农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明确了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按照“生产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的理念,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着力构筑“一心五区、一带多园”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一心”即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五区”即红枣主题示范区、生态循环种养区、特色精品园艺区、精致农业体验区、高效粮油作物区;“多园”即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设施农业、生态养殖、高效林果、加工物流等20多个特色产业园;“一带”,即沿潮河两侧打造都市农业生态景观带。截至目前,新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入驻农业企业10家,流转土地1.8万亩。

强化行政效能建设

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围绕“为民服务”,在优化服务、凝聚合力上下功夫。把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实施行政效能提升工程的落脚点,围绕群众生活需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按照“让群众只到一个地方、只跑一个来回、一站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则,全市37个职能部门全部入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80%的审批手续要在行政服务大厅完成,20%的疑难问题可交由疑难问题办公室处理,从而为群众搭建起真正高效的服务平台。在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围绕计生、劳保、民政等业务开展便民服务;在新型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实行市直单位职能、人员、保障向社区“三下沉”,做到窗口授权、审批事项进驻和管理服务“三到位”,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快捷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开展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效能监察,畅通来访、来电、来信、网络投诉等渠道,全面接受群众监督,着力提升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由市委副书记王效光牵头成立效能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事后考评、事后监察与事中督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联合绩效办、效能办、督查室三方力量,加大督查力度,强化督办问责能力。

面对都市区建设之大任,前有经济发展独步中原、一骑绝尘之优势,今有“三化”协调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强市之新局。变革不断,引领不止,盖因风云际会,又因过人胆魄。

“我们实施‘六大工程’就是要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表示。

近年来,新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以‘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施‘六大工程’,力争让群众‘进城有工作,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上岗有培训,维权有渠道,住宿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文化,追求有目标’。同时我们还加大环保力度和生态投入,加强文化开发,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向记者描述了新郑人的未来。风雷激荡,风帆正劲,敢于担当的新郑市,在“六大工程”的护航下,挺立在郑州市“三化”协调发展的船头,率先建成郑州市“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0055 2014-07-30 00:00:00 三 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