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曹军当年草料场:草场村(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曹军当年草料场:草场村(一)
草场村今貌
村民田爱士手指位置是“汉丞相井”遗址
1992年修建官渡旅游区时仿造的汉井
明朝户部尚书田首凤画像

草场村位于中牟县大孟镇东南部,北靠郑开大道,西依景观大道,辖草场村、小衡庄、小靳庄三个自然村。因官渡之战时曹操在此存放军粮而得名,即是曹军的草料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官渡之战,除了留在草场村人中永恒的记忆外,还留下了曹军草料场、关帝庙等古迹遗址,曹操石铡、汉丞相井等珍贵文物。诗曰:曹公当年屯粮草,关庙威仪石铡翛,老井古砖汉丞相,文化名村看今朝。7月24日,本报记者来到草场村,探寻官渡之战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中牟播报 杨亚博

通讯员 田金汉 尚中山 文/图

曾是曹军屯粮处

东汉末年,政权分崩离析,群雄割据,战乱不休,中国北方逐渐形成了袁绍、曹操两个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10万灭曹,意图南下进攻许昌。曹操并不畏惧,起兵两万迎击。双方在官渡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草料场的安置十分重要。建安四年九月,曹操驻兵官渡,派其部将段有才带领500人马各处打探,在中牟县北12里找到一处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林木茂盛之地,遂安营扎寨,囤积粮草,等到大队人马到来。

战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黑云压城,空气中弥漫着杀气与血腥。12月,曹操亲率徐晃、张辽、许褚等心腹大将,带领1万精兵前来官渡布防,大军用来囤积粮草的军马草料场,就设在段有才部选定的这片土地,战事高峰期,曹军共2万名士兵、3千多匹战马的给养都从这里供给。

建安五年十月,官渡之战落幕,曹军大捷,班师南下,返回许都,只留下段有才及其一些部属在此休养生息、垦荒屯田。之后,来此聚居的人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村庄,人们为了叫着顺嘴、说着方便,就将“军马草料场”简称“草场”,这就是如今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草场村。

人才辈出草场村

宋元以前该村以段姓为主,明朝部分段氏人口外流,段姓逐渐衰落。明末清初,岳姓、田姓、王姓逐渐迁入草场村。20世纪30年代,历经黄河决口。当时草场村是个大集,商业繁华,所以为谋求生路,来草场村投亲靠友的人很多,有马、陈、管、刘、何、武、赵、李、毛、杨、付、候、周、连、于等20余姓迁移草场村定居。草场村1944年5月挪到大孟,目前草场村主要有岳、田、王三大姓氏。

草场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明朝进士户部尚书田首凤的后裔相继迁徙于此。清朝中期王姓从县南岗王村到此定居。草场村是当时的盛世名村,人才辈出,先后涌现18名文武秀才,如清朝末年武生员(秀才)田鸿宾的门生岳嵩三中武举。

汉井白蛇话传奇

曹操率官员士兵即2000名轻骑浩浩荡荡来到此地,巡视一遍,非常满意。遂又调来3000名精兵,数千匹马,定名为草料场,饲养军马、囤积粮草。

建安四年九月,段有才驻兵草场,在草料场的东北角(今草场村东北角)挖了一口土井,没想到竟挖出了喷泉,井水冬热夏凉、水质清澈甘甜适口,自动溢出井口,取之不尽。一些士兵患有皮肤病,用药无效,洗了几次澡病体痊愈。后来百姓患有头疼发烧等小病,饮此井水疾病可除——用迷信的话说,这口井的水几乎就是神水。用科学的说法,这口井的水是高质量的矿物质水。曹操闻听大喜,下令把土水井改建为砖井,另外又挖了两口井、建了6个池塘,供士兵沐浴解乏。

更为奇特的是,井里藏有一条白龙蛇,长约两丈七,粗有四拃。一百年前,田普瑞到此井挑水时,见到白龙蛇,吓得他连人带桶掉进井里,经众人将他捞出,因受惊吓,病了两个多月。民国二十六年,草场村田心广在此地种菜时,也见过这条白龙蛇。1938年5月洪水泛滥成灾,淹没了汉井,从此白龙蛇不知去向。后来,村民人心敬畏,妇女儿童皆不敢靠近,遂将白蛇称作神仙下凡。

汉丞相井不复存

据传说草场村很久以前,东边地势较低,井水昼夜漫溢。多余的水向东南流淌,天长日久,流到官渡汇成一渠,流经林柜坡村,泛滥成灾。后来林柜坡改名为水溃村至今。草场村北濒黄河,地处中游,堤防缺乏管理,志书记载从汉末到现在,黄河决口60余次,汉井屡遭黄水泥沙淤塞,喷泉井再也不会喷水,官渡渠道干涸,变成良田,痕迹皆无。

历经千余年,多次受黄河决口侵害,这口汉井屡遭黄水泥沙淤塞,喷泉不再喷水。尤其是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决开黄河大堤,洪水泛滥,千年汉井被淤没一年多,后来经过淘挖,水量再也没有从前大了。

解放后此井周围成为菜园,1970年经淘井,有人下到井下,看到刻有“明朝崇祯十一年重修”字样的石砖。在更深的地方,淘出刻有“汉丞相”字样的井砖,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为“汉丞相井”,简称“汉井”,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奇特的是,这次淘井还挖出了泉眼,泉眼直径约三四十公分,当时用一口大锅坐住泉眼上才能继续挖泥淘沙。最后井淘成时,铁锅嵌在泉眼中无法取出,便用铁锥在锅底捣出一个大窟窿,泉水仍然直往上冲,众人赞扬,这真是一个宝井,比其他井中水都甘甜可口。据草场村6组的村民田爱士介绍,汉井遗址就在他家门前的东南角,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干旱,井水越来越小,随着村庄逐渐扩大,汉井被圈入村中,前两年村中修水泥路面,汉井正在路中央,农村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遂被填平埋在了地下。

美酒佳酿赛杜康

曹操打败袁绍后,休整数月,养精蓄锐,带兵北上。草场村的军队和军马随军出征,这里原有官兵3000多人,留下300余人(还包括家属),不足4000人。由于人员减少,粮食丰足,充满仓库,唯恐霉烂,就到县城请来贺永靓、张玉坤两位酿酒师傅,取出汉井水,品尝水质清澈,味甘美加带香气。二人称赞“这是难寻的酿酒宝水呀!”用此井水开设酿酒作坊,果然酿出了美酒,酒味醇厚,芳香馥郁,回味悠久。客人饮此美酒,都道好酒好酒,赞不绝口。

曹操平定北方,凯旋回许,途经草场,段有才捧出美酒,请曹操品尝,饮过3杯,曹操笑赞道:“美酒佳酿。”于是命令宰牛杀羊,借此美酒,慰劳将士和文官武将。曹操笑对众人道:“人有名字,物也有名字,我给酒起个名字,酒是麦米高粱经过发酵酿制而成,是粮食之精华也,取名:精华美醇。”大家齐声称赞。汉丞相曹操聪敏,酒过三巡,来了诗兴,赋诗曰:“精华佳酿,产在草场,馥郁芳香,世间无双,回味悠久,赛过杜康。”

唐高宗时,中牟县令苏大成将此酒进贡100坛,共900斤,皇帝皇妃饮此美酒,赞不绝口。明朝天启年间,草场村名人田首凤,官拜户部侍郎,廉洁清政,回官渡桥探家,途经草场村,作坊掌柜段宗善捧出美酒接待。田首凤侍从护卫同饮此酒,感觉芳香醇厚。回京时,将此美酒带走9坛,供皇帝和贵妃品尝后,大加赞美。

继承贺永靓、张玉坤两位酿酒师傅手艺的有:段鸿儒、田如松、周海妮、岳存善。解放前草场村曾是个大集,1944年5月自草场集挪到大孟,周海妮的酒作坊最为红火。后因汉井水枯,酿酒再无汉井水,酿酒技艺相继失传,至此赛过酒祖杜康的草场美酒“精华美醇”绝世人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0448 2014-07-31 00:00:00 四 曹军当年草料场:草场村(一)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