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渡碑与曹操石铡的传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渡碑与曹操石铡的传说
草场村探秘(二)
村民田季丰介绍草场村为曹军屯粮处
田金汉准备仿制“曹操石铡”的石磙和模型
曹操石铡(模拟图)
官渡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相传在官渡之战期间,草场村有一块又高又大形状很不规范的鸡血石,人们都称它是“官渡碑”。那么,官渡碑是谁立的呢?为什么立此石碑呢?这还得从官渡之战说起。

中牟播报 杨亚博

通讯员 尚中山 文/图

曹公仁义察民情

据说,官渡之战时,曹操两万兵马被袁绍10万大军包围,此时曹军缺少粮草,军士逐渐疲惫。曹操终日思索无计,于是便派人去许昌问计于谋士荀彧。

荀彧回书“……曹丞相,我知道袁绍全部兵马聚集官渡,并想同您决一胜负。您应该坚持下去。体察民情、以民为军,形势必定会有变化。当敌人士气衰落时,以奇制胜,断不可失!”

曹操阅罢,心中大喜,便下令全军死守。“虽然如此,粮草还是供应不上,军心如何稳定呢?死守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这岂不是纸上谈兵吗?”曹操在军帐中思考片刻,取出荀彧的书信,在“体察民情,以民为军”一句话画上红圈。

当时官渡一带已开始流传瘟疫,并在贫苦百姓中肆意蔓延。曹操闻讯,便带着军医走出军营,挨家挨户问诊救治。数日走访几百家,用药煎服患者痊愈。周围群众感动万分,争先为曹操效命。

曹操在给百姓送药医治疾病时,听说有一个叫“丁蛇毒”的老恶棍,以开药店为名,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为非作歹。曹操经过调查了解,原来“丁蛇毒”是袁绍部下一个兵痞,因作恶多端,逃回家乡,在地方又与袁兵内外勾结。曹丞相得知后,便将他缉拿归案。因他还背负有几条人命,所以处斩示众。曹操为民除害,百姓拍手称赞。

万民相助得凯旋

一天夜里,曹操在军帐中为缺少粮草发愁:双眉紧蹙,束手无策。次日早晨,守粮仓的武士来报:昨天草场空空,一夜间粮食满仓!主公,这是神灵相助啊!

曹操一听甚是奇怪,便前去察看,果然如此。曹操心想,昨夜虽有风,但风力不大,是神灵相助吹动粮草么?粮食从何来,必有奥秘,就派人暗查。这时武士忙道:“主公,实不相瞒,这都是官渡百姓的意思。”

原来官渡百姓感激曹操官兵,在官渡安营扎寨几个月,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还为百姓做好事。听说军营中粮草快用完了,四乡长老商定,百姓节衣缩食,节省粮草相助曹军。百姓夜里赶送,天不亮草料场的粮仓全部装满。

曹操知道这是官渡百姓支援,不禁热泪盈眶,亲自前往拜见官渡一带的诸位长老。他说:“你们为朝廷受尽了苦,今天又捐出粮草相助,我要铭刻于心,并转告三军不忘官渡一带万民恩德,以奋勇杀敌相报。”说罢再拜而去。

各位长老对曹丞相的话感动不已:“真是仁义之师啊!”后来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出奇兵,烧毁了乌巢粮仓,发动了对袁绍的全面反击。

赫赫巨制官渡碑

曹军大败袁绍、犒赏三军,曹操摆下酒宴,犒劳官渡父老。曹丞相激动地说:“官渡之战之所以能以弱胜强,都是官渡百姓的大力相助啊!”说罢,举杯庆贺。事后,诸位长老商议,要将曹丞相的话刻在石碑上,敬立在官渡草料场正中央激励后人,万世流传,并请谋士许攸撰写碑文。

正巧牟山脚下有一巨石,名叫“鸡血石”。殷红如血,光彩照人,好似一块透明的红宝石。形状似人非人,似狮非狮,天然成就。经老石匠鉴定,赞不绝口,称作“天下第一奇珍”。

于是曹营草料场中央竖起此奇珍巨石为碑,其高一丈五尺,似红巨人,又似雄狮。其正面大书:“示弱依百姓,兵强寡谋亡。曹孟德书。”碑头大篆:“官渡之战流传千古”。

碑阴记载官渡之战的起因、经过,汉隶体苍劲有力。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黑色石雕,碑在赑屃(bì xì)背上立着,头向南,昂然远视。

据该村六组73岁的田季丰说, “官渡碑”这个故事经过数代人传诵至今,如今官渡碑已无迹可考。

曹操石铡有妙处

曹操大军驻扎官渡时,3000匹战马的喂养,非常令人头疼,其中最累人的,就是“铡草”这道工序。

牛吃麦秸、马吃秆草(谷子的秸秆),“宁铡一车软(麦秸),不铡一捆秆(秆草)”,因麦秸柔软,铡起来比较轻松,秆草非常坚硬,铡起来特别费劲。一匹战马一天要吃十几斤秆草,曹军3000匹战马,每天就要吃掉几大垛秆草,没有100多号人根本铡不出来,加上拌料、饮水、清圈、洗刷、遛马这些苦差事,需要大批的人力。而曹操与袁绍兵力相差数倍,根本调不出这么多士兵。

曹丞相聪明过人,这点事岂能难倒他?一天,曹操见几个村民赶着牛拉着石磙轧麦子,他对碾压过的麦秸产生了兴趣——经过石磙碾轧,长长的麦秆变成了碎麦秸。曹操灵机一动,用圆石磙就能把麦秸碾轧碎,如果在石磙上凿出尖棱,不就可以用更短时间轧碎很多饲草吗?思罢,曹操令士兵找来20个石磙,在石磙上凿出8个尖棱。石铡为红石制作,长约3.2尺,直径1.7尺,8条棱,两棱间凹槽深两寸多,两端的磙脐直径约3寸、深约1寸。

就近招来20名民夫用石铡“铡”秆草(先在空场地上铺满谷秆,再用马牛拉着石铡在谷秆上碾轧),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效率远远超过原来100多名士兵所做的工作,为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节约了人力、争取了时间。

官渡之战后曹军南撤,可能是无人知道石铡的妙处或不会使用,曹操石铡再也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留在草场村的20个石铡成了“孤品”。

古时草场村一带农家很少养马,不值得动用石铡,它们只能大材小用地当做磨刀的砺石,天长日久,或被损毁,或者在历次黄河泛滥中淤没地下。到19世纪,草场村只剩下一个曹操石铡,且棱角都被磨得凹了下去。新中国成立前,这个石铡一直在村子中间的关帝庙山门外边供村民磨刀磨铲,村民们称其“曹操的铡”或者“石铡”,不知其来历的人叫它“八棱磙”。

1958年茶庵公社修建水电站,需要大量石材做地基,“曹操石铡”也没能逃过此劫。是年初冬,几个村民将重约350公斤的石铡装上马车,卸在朱三庄村东南1华里许、高堤河(引黄灌溉北干渠)北侧的水电站工地。据当时在水电站工作的小靳庄村民兵队长吴守业回忆,石铡被埋在水电站地基下,填埋约六七米深。由于水电站已拆除多年变为农田,具体位置已无法找寻。

上世纪末,国家号召保护文物,不少文物部门和新闻媒体前来探寻石铡下落。近年来,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渡古战场的传说”传承人田金汉,产生了复制一个石铡的想法,苦于红石磙已很难找寻,他几经周折、多方打听,终于在开封尉氏县花了500多元钱买回了大石磙,经过多次研究画出石铡模拟图,目前已制作成了泥坯模型,他还将从登封市请来专业的石匠打凿,准备着手复制石铡,让这个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曹操石铡”得以重见天日。“我复制石铡就想给历史留下一个依据。”田金汉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2452 2014-08-07 00:00:00 四 官渡碑与曹操石铡的传说KeywordPh草场村探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