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丽乡愁
——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
——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
资料图片

美丽乡愁

——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

开篇的话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一句充满温情的话语。

古树、池塘、老井、灰墙以及涓涓细流、山川草甸,承载着无数人儿时的记忆,它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乡愁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精神就在哪里。

酒香浓郁的杜康村,美景如画的乔庄村,“地质公园”杏山村,“石头城”吴垭村……这些散布在中原大地上的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古色古香的明珠,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寄托着中原儿女心头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目前,河南有62个传统村落录入国家保护名录,415个传统村落录入河南省保护名录。这些传统村落的现况如何?

即日起,《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栏,将持续推出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调查》大型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见证河南传统村落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为保护河南的传统村落“立案存档”。

“乡愁”,不应该随着城镇化而消失,它应当有处安放。愿更多的“乡愁”被守望和传承。

郑州晚报记者 杨观军 路文兵

我省已有62个传统村落列国家保护名录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全国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我省14个传统村落上榜。为了使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初步确定3年投入100多亿元的总体安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及前期准备情况,2014年先启动650个左右村落的保护工作,明后年视工作进展情况分年支持一批。

“这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下决心对正在消亡的传统村落进行挽救和保护,这对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数次到河南实地考察传统村落。

据悉,自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就已经启动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截至目前全国两批共1561个传统村落录入了国家保护名录,其中河南省62个(首批16个、第二批46个)。

传统村落的“选美”标准

据了解,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它们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传统村落的认定标准有两个:一是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二是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4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归纳,保护传统村落,不得逾越的“红线”包括:

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

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

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

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

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河南传统村落:古老而美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人类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聚而为部落。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村落的沿革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罗德胤介绍。

中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史的见证,也贯穿着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他们一方面反映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同时也反映出其吐故纳新、厚德载物的生命活力。

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天地中,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聚落形式和建筑特征。中原地区山地、塬上、平原、盆地等丰富的地形,让这些传统村落各自呈现出独特的生命意象。

酒香浓郁的杜康村,美景如画的乔庄村,“地质公园”杏山村,“石头城”吴垭村……这些散布在中原大地上的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古色古香的明珠,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寄托着中原儿女心头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专家: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面临严重的破坏,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很多古村落拆旧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度开发旅游等,极大地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罗德胤说。

罗德胤告诉记者,在欧洲地区,民众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很强,这也与欧洲地区传统村落协会、基金会等公益机构的高度发展有关。“村民无法修缮的古房屋,会向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提出申请,由相关协会、基金会出资解决。在中国也有相关的组织,但是发展水平与欧洲国家差太远。”

根据民政部和农业部网站的统计数字,2002年~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这对于我们这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可是个惊天数字。”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感叹。

保护传统村落河南在行动

2012年5月,河南省成立省传统村落调查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传统村落调查对象既包括已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或基本具备名村条件的村落,也包括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村落。

2013年3月4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加大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力度,建设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 6月30日,继去年7月河南公布首批320个传统村落名录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公布河南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共95个村落上榜。

至此,全省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的523个,已有415个列为河南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郑州晚报》为保护河南传统村落“立案存档”

记者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我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一些传承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为此,从即日起,《郑州晚报》独家责任栏目,将持续推出《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调查》大型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见证河南传统村落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为河南的传统村落“立案存档”。

欢迎学者专家提供学术支持,欢迎读者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

联系电话:18638230802

邮箱:254997780@qq.com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3285 2014-08-12 00:00:00 二 美丽乡愁<BR/>——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