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3版:中牟播报 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首个村民自建文化大院的乡村效应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牟首个村民自建文化大院的乡村效应
婆媳关系融洽了,村民矛盾少了

8月11日早上,50岁的段庄村民李刘安早饭都没吃,就来到了村民段双奇的文化大院。前天下午,他在这儿看到一幅摄影作品,忘记了拍的是什么地方,一直惦记着。等他来到文化大院时,里面已经聚集了10多个村民。今年56岁的段双奇,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人。10岁起开始学摄影,持续至今,小有成就。今年6月份,他自掏腰包20万元,在自家建了个文化大院,并免费向外界开放。自此,这里便成为了段庄村民们文化活动的场所。村民们一致认为,有了文化大院,他们有事儿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

中牟播报 刘客白

李淑娟 文/图

在农村也能感受艺术

中牟县万三路与郑开大道交叉口向西行约2公里左右。

段双奇的文化大院位于村子中间一排平房的最西面,毗邻农田。这是一座高约10米,用铁皮搭建的简易房,从外面看,与其他农房别无两样。

进入院中,令记者叹为观止。院内墙壁挂满了风光、人文、人物等摄影作品,从其用光、色彩、构图等来看,这些作品的水准,绝不亚于专业摄影师。“这都是我在外地拍的。”段双奇说。

除了摄影作品,还有图书、运动器械、电视等,布置得有模有样。大院内20多个村民,有的拿着手机翻拍墙壁上的摄影作品,有的在做运动……“在这里还可以看戏、电影。”村民李刘安很开心。

李刘安说,段庄村村民们基本都以种地为生,别说欣赏摄影作品了,村里很多人连相机怎么用都不知道。“没想到在农村也能感受到艺术,这都是多亏了老段建的文化大院,让俺们长了见识。”

院子中间,两位老人在聚精会神地下象棋,周围还有数名老人围观,纷纷给两位支招,整个氛围非常融洽。

“之前,农闲时节,村民们都是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不一样了,都来到这里下象棋、读报。”段双奇说,“农村也需要文化活动,这就是我的初衷。”

整个文化大院共有上下两层,面积1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摄影作品100余幅,作品涵盖中国10多个省份。它是中牟县首家公益性村民自建的文化大院。

有了手艺,就要回报乡亲们

谈起建文化大院的初衷,还要从段双奇的摄影说起。段双奇是土生土长的段庄人,父辈务农。7岁时,他从电影里看到漂亮画面,就想着自己有天也能拍个那样的画面。“从那以后就对摄影感了兴趣。”段双奇回忆说。

当时,家里没钱给他买相机,段双奇就跑到镇上一家照相馆学习,跟着馆里的师傅学习,师傅看他勤奋好学,偶尔会把相机借他让拍几张。

久而久之,他掌握一些基本的摄影技术。后来,他的一个表哥从外地回来给其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如获至宝,每天都会跑到不同的地方去拍照。

再后来,段双奇又进报社学习摄影,技术又一步得到了提升。多年来,他先后在《时代周报》《百姓视点》等发表摄影作品5000余幅。

在摄影上稍有成就的他,觉得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发现,村子距县城较远,村民们很少拍照,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从1986年开始,段双奇就开始给村民们照相。个人照、全家福他都拍。并且洗好给乡亲们送去,一分钱不收。农忙时节,他下地干活儿;农闲时,他穿梭于村里的每一户,为他们照相。

村民段国富家里,放着几十张大大小小的照片,一家三代人的,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这些都是段双奇免费给他们照的。“双奇真是个好人,来给我们照片不仅不收钱,有时候连口饭都不吃。”

30余年来,段双奇给村民拍照达600余人次,每拍一张照片,他都要倒贴钱。“学了手艺,为乡亲们服务,俺心里高兴。”段双奇说,“看着给他们洗出来的一张张照片,很有成就感。”

俺出钱乡亲们出力,建起文化大院

热爱摄影的段双奇,在村里给村民们拍照,还跑了许多地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风景秀丽之处,他每次去,都会带回优秀的摄影作品。

2000年,他和几个摄友到中蒙边境去拍照,大雪下了几天几夜,没有带棉衣的他们冻得浑身发抖,严寒下,段双奇还是举着相机坚持拍片。

从那时起,他开始有了办文化大院的想法。“每一张作品背后就是辛勤的汗水,把它展示出来,可以与大家共享。”段双奇说。

最开始,由于村里没有大场地,这个计划一直被搁浅。今年5月份,段双奇觉得不能再犹豫了,哪怕是在自己家里,也要把文化大院给办起来。

原本,他家的房子是一层高的平房,他把房子加到了3层高。这一笔费用,就花去了他数万元。场地建好了,开始装修、布置场地、装裱相片,这些,都要他自己掏腰包。前后共花费了20万元。

建设期间,许多村民义务前来帮忙。

原段庄小学校长李伯舟,已经60岁,主动前去帮忙,拉土、搬运东西、铲沙子,非常卖力。每天吃过早饭,他就主动拿着家什前来帮忙。他骑着自家的三轮车,拉土填低洼的地面,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前来义务帮忙的还有段庄村民李伯合、刘伟玲等10余人。“俺出钱,乡亲们出力,这个文化大院是俺们共同建起来的。”

当天,段双奇身穿一件很旧的短袖,脚上的鞋子也开了胶。村民说,他不舍得为自己花钱,他把钱都花在了文化大院里。

有事儿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少了

在村民李晓云看来,有了文化大院,她家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她的丈夫一有空就外出打麻将,“输多赢少,有时候还夜不归宿,夫妻俩经常吵架。”

7月份,文化大院建成后,她的丈夫就开始来这里锻炼身体,还喜欢上了书法,很少再去打麻将。一个多月了,俩人没红过一次脸。

文化大院的北面,是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栏,上面写着“中国好人”的典型事迹。“展示这些,是为了让村民们和谐相处,宣扬美德。”段双奇说。

村子里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来到文化大院活动,考虑到这些,段双奇立即跑到郑州购买了20多台便携式唱戏机,给他们每人送一台。

23年前,李刘安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夏天为母亲摇蒲扇,冬天为母亲暖被窝,是村民们公认的孝子。为了表彰李刘安的孝心,段双奇的文化大院给他颁发了最美儿子的证书。

因宅基地问题,村民陈女士一直与婆婆不合。而后,她与婆婆两人都到文化大院听戏,两人看到宣传栏上,“好婆婆”“好媳妇”的事迹后,回到家里就主动向对方承认自己的不对。如今,关系非常融洽。

像通过在文化大院交流,村民之间关系由僵硬转变为融洽、整体素质逐渐提高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什么也不图,图的就是为村民们创建一个提高文化、精神素养的平台。”段双奇说。

按照段双奇的设想,接下来,他还要在文化大院里设法律服务中心,给每一个村民教授法律知识。

12岁的张华夏是一名小学6年级的学生,几乎每天他都会来文化大院欣赏摄影作品。回到家后,他告诉父亲,他也想学摄影。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3827 2014-08-14 00:00:00 四 中牟首个村民自建文化大院的乡村效应KeywordPh婆媳关系融洽了,村民矛盾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