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流芳千年关帝庙 草场臭豆传佳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流芳千年关帝庙 草场臭豆传佳话
草场村探秘(三)
草场村关帝庙
关羽塑像
村民吴宝荣展示自己做的“臭豆”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崇为“武圣”。佛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限于供奉,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

草场村关帝庙,始建于西魏。关羽一生忠义,闻名遐迩,受人尊崇。曹袁鏖战,关羽是首战首捷的名将,当时百姓们为了缅怀关羽,自发修了一座关帝庙。

中牟播报 杨亚博

通讯员 尚中山 冉博文 文/图

关公斩妖除怪病

距今1450多年前的西魏时候,草场村和周围村庄的百姓生了怪病,发高烧、说呓语。古时候医生很少,迷信成风,大家都认为是妖魔缠身,或小鬼散病。

一天曹操大将段有才的后人、里正(相当于村长)段小群对此事愁在心上,苦思冥想,无计可施。夜里偶得一梦:他去求告关老爷:“你是汉室名将,正义铁骨,名扬四海,威震八方,现在我这里的百姓被妖魔缠身,病倒床上,痛苦呻吟。你大发慈悲,拯救我方百姓吧!”

关羽手托青龙宴月刀,威严地说道:“这个事情我已知晓,你看,我正在磨刀,今天五月十三,明天中午就把小妖全部斩除。”事有巧合,一觉睡醒已是五月十四下午,病人痊愈。百姓们为报答关老爷斩妖治病,又在村中重修关帝庙,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三都要进庙焚香礼拜。至今还留传着五月十三这天是下雨的好日子,还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传说。

关帝妙联甲天下

唐高宗时,在原址扩建关帝庙,占地10余亩,三进院落,大殿5间,外面装饰花栏杆4尺多高,外面廊柱都有合抱粗细。

每进院落的门上都有对联,与外地关帝庙的对联内容大体相同,唯有二门上的对联甚为奇妙,是草场村关帝庙所独有的,内容为“日昍晶 安天下,月朋 朤定乾坤”。其中“日昍(xuān明亮)晶 (liù晶莹)、月朋 (jīng光阴)朤(lǎng亮丽)”8个字,共10个“日”字、10个“月”字,一方面说明“安天下”和“定乾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另一方面寓意关圣人的光辉形象到了极致,可与日月争辉。

据村民田季丰讲,1000多年来,这副对联在外地的其他关帝庙从未出现过。清末,一个游方僧人在此看到秒联,就到北京西山八大处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在庙前廊柱上写下了这副对联。1990年,西山八大处关帝庙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直到2002年重修时,为了吸引游人,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又请当代画家萧大元“画”上了这副对联。

画栋飞甍赞庙宇

草场村地处黄河中游,在北宋末年,黄河开口,草场村关帝庙被洪水冲塌,由于当时处于金宋战争年代,官府无暇顾及,村中的贫苦百姓集资重建大殿3间,两廊配房6间,简易山门1间。1938年,蒋介石下令掘开黄河,关帝庙再次被冲毁。1944年,地方名士、当地书法家田遇丰等召集草场地方15个村的保长甲长,商议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现存庙宇的脊檩上,还有田遇丰当年书写的“中华民国三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的手迹。

据村民田金汉回忆往昔关帝庙的恢弘建造。大殿琉璃瓦封顶,金碧辉煌,飞檐斗拱,气势雄伟、挑角有丈余,下面画有许多银质百灵鸟,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巧啄理羽,有的吐舌象鸣。还吊有花样繁多的小钟,风吹作响,叮叮咚咚,悦耳动听。

殿内雕梁画栋,殿中有一神龛,雕工细腻,关羽塑像端坐其中,身穿绿袍,腰系玉带,右手捋着须髯,左手擎着一本展开的《春秋》,秉烛夜读,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王甫双手托着汉寿亭侯玉玺,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胡须倒生,二目铜铃,令人敬畏。殿内白墙壁上画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关羽挑袍,千里走单骑。官渡大战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华佗刮骨疗伤等等,画功精致,形象逼真。

三殿内供奉刘备神像,头戴皇帝官冕,身着龙袍,腰系玉带,栩栩如生,东西两面屹立着四大天王,高有丈余,威风凛凛,狰狞可怕。

山门3间飞檐挑角,上边布有狮子、麒麟、虎豹、黑熊、凤凰,朱漆大门,高有一丈,内塑一匹赤兔红马,昂首张口,马鬃乍开,身高八尺,长约丈二。前面一个马童,身穿短衣,腰束衣带,提膝独立,足蹬战靴,手拉缰绳,目视前方。山门外一对雄狮,虎视眈眈。廊房18间,甬道两旁青松翠柏,花坛盆景,百花盛开,争芳斗艳,清香扑鼻。16名僧人住持庙院,草场村关帝庙当时成了旅游胜地,施主香客,络绎不断,游客进庙肃然起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门和东西厢房被拆除,今草场村关帝庙位于该村大队院内,仅正殿3间,且窗台以下两三尺的墙基埋没,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村庄的大批群众仍旧来此烧香还愿、顶礼膜拜,香火经久不绝。

草场臭豆传佳话

臭豆始于官渡之战的草料场,即现在的草场村。在中牟县民间春节过后的二月初二,农民家家户户煮臭豆。

据传,官渡之战时,曹操大将段有才的一个族亲段昌喜是草料场军马班的班长。时年二月初二,段昌喜安排煮黄豆喂马时,军营突然传令兵马启动,北战迎敌,他将没喂完的黄豆倒在喂马的草窝里。十多天激战后,他回到草料场,闻到马棚里有一种奇异臭味,一看才知是放在草窝里的熟黄豆都已发粘,扯出黏丝来。段昌喜因怕长官批评,他让马夫们把扯黏丝的臭豆晒干后再煮熟喂马。结果,一晒干,段昌喜将臭豆在锅里煮煮试试,看看坏不坏,结果喜人的是满院飘起香味。他就把臭豆放在锅里煮汤,他一喝满嘴香味,然后又让马夫班的伙计们尝尝,人人赞美,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曹营,曹营的官兵和家属听说后,去找段昌喜品尝臭豆的人络绎不绝。这时段有才便将此事禀报曹操,曹操听后大喜,不但没有批评段昌喜,并给予大力表扬。段昌喜受到嘉奖表扬,兴奋不已,就专做臭豆汤,并加入粉条、菠菜、辣椒、食盐、香油等,然后给曹操和将军谋士们共同品尝,曹操边吃边赞美。

从此以后每逢二月初二这天,煮臭豆就成为中牟一带百姓们的生活习惯,并流传至今。该村六组74岁的村民吴宝荣讲述了现在草场村民的制作臭豆的方法:首先将黄豆筛一下,洗干净,在水里泡上七八个小时,直到黄豆膨胀;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再装进布袋中,在缸内填满麦秸,中间掏出一个小洞,将满布袋黄豆置入其中,发热发酵,待到一星期后,取出黄豆平铺在案板上,用勺子舀起便会产生银白色拉丝,并且不会扯断,此时黄豆已经开始发臭,再将黄豆放在大盆里暴晒,气温在20多摄氏度时最佳,期间不能见水、不能遇灰尘;最后用筷子不断地搅拌,直到黄豆变成一粒一粒的褐色豆状,至此臭豆便制作完成。臭豆虽臭,但吃起来却唇齿留香,倘若用臭豆煮汤,加入青菜、鸡蛋、粉条等食材,味道鲜美、浓香馥郁,令人交口称赞、回味无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3841 2014-08-14 00:00:00 四 流芳千年关帝庙 草场臭豆传佳话KeywordPh草场村探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