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述讲郑州水系和这个城市的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水郑州(二)
枯河流淌出的文韬武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水郑州(二)
枯河流淌出的文韬武略
如今的枯河风光不再

寻水郑州(二)

枯河流淌出的文韬武略

“依广武南麓而东北,为众水所汇,故成万壑赴荆之势。”民国《河阴县志·山川考》描写的就是古代枯河浩浩汤汤奔流入河的盛大景象。

相较于郑州地区的其他河流,地图上的枯河并不显眼,它像个娇小的人儿依偎在黄河身边,身形短小精悍,孤独地流淌在郑州西北部,从荥阳起源,向东北方一路蜿蜒,在惠济区岗李村北的南裹头汇入黄河。

但它又是一条特立独行的河流,是郑州地区为数不多流入黄河的水系之一,在仅有40多公里的沿河两岸,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灿若星辰。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文 白韬/图

枯河源头铸天下名剑

8月下旬的午后,已过立秋,但炙热依然浓烈。静静流淌的枯河岸边,农闲的村民带着凳子慵懒地坐在树荫下避暑纳凉。

“泉眼?早就没了。”60岁的郑姓村民愣了一下,指着不远处的西大村小学说,在他们小的时候,泉眼尚存,涌出的泉水清冽甘甜,不过那时候泉眼已经退化成一眼水井,村民在上面架起了轱辘,一桶一桶地绞水喝。

村里更老一辈的村民说,最早时间,那里原是个平地深潭,冬夏不涸,汩汩清泉喷涌而出,沿着杂草丛生的河道,欢快地奔淌。

《史记》中有段关于天下名剑的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排名第五的宛冯就是在这个泉边铸造。泉眼,古称冯池,枯河的源头之一。现在,位于西大村小学院内的泉眼早已干涸,被封盖了起来。学校周边错落着一片砖混结构的民房和庄稼地,古人临池铸剑以及旧有的河道早已无迹可寻。

枯河虽然身形娇小,但在历史上却是鼎鼎有名,古称砾石溪——河道中遍布坚硬如石的料礓石。它有两个源头,一是荥阳王村镇前白杨村的旃然池,另一个便是王村镇西大村的冯池,两个源头汇聚后向东北奔流三四十公里,在惠济区注入黄河。

在《水经注·济水》篇章记载明确:“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

枯河奔流,诞生名动江湖苌家拳

西大村西北的村庄叫后新庄。夜幕降临,外出打工的村民鱼贯而归,村庄散落的院子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宁静的夜空中飘荡着电视剧里传来的各种声响。

如果时间倒退30年,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村庄里的练功房人头攒动,“一个没有表演完,另一个已经登场。”苌家拳传人苌红军回忆说。

苌家拳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创始人苌乃周“天下驰名,枪锏锤棒春秋刀俱精妙入神,当时杰士,无有出其右者”,他在精研各派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立了名动江湖的苌家拳。苌乃周文武双全,是当时的科考贡生,他将研究心得著书绘谱,留下拳谱武技典籍40多部。

后世苌家拳传人名手辈出,近至河南本地的开封、安阳,远至福建、香港、台湾,甚至美国也有苌家拳流派。声名远播的苌家拳与少林、太极齐名天下,并称为享誉神州的河南三大拳派。

“不得在人前卖弄”,苌家拳在择徒授艺方面有着严苛的“清规戒律”,在传承方面讲究“三不传”原则,即不得其时不传,不得其地不传,不得其人不传。

这无疑制约了苌家拳在后来的推广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练拳的人就明显减少”,昔日名震江湖的“拳窝”也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苌家后人的家中,除了撰刻的碑文和创始人苌乃周的画像,我们已经很难回望拳法当年的辉煌。

年近六旬的陈万里,苌家拳传人之一,19岁开始学习苌家拳,近40年的时间,倾尽心力收集整理苌家拳的拳谱,已整理出版苌家拳拳谱42种。

2008年,苌家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陈万里倍感欣慰,看到了拳法薪火相传的希望,“即便没人练了,苌家拳也不会消失在民间了”。

枯河摆腰,唐太宗孤柏嘴加封“古柏将军”

枯河源头北望,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广武山下扭摆了一下腰身,留下了一个叫孤柏嘴的河湾,浩荡流去。

当地人称孤柏嘴为古伯嘴,因此处为广武山一脉古伯牛山之嘴——荥阳一带将突出之处或者高地称为嘴。古伯嘴紧邻黄河,因临河山体为砾石构成,耐冲击,故能屹立突出。

传说,唐初此处山岗北面有一株悬于崖边的古柏树,枝繁叶茂,树冠遮阴蔽日有一亩地大。唐初“武牢之战”中,秦王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凯旋而归时路遇大雨,曾在古柏树下避雨,没有淋湿衣服,李世民将它称为“千岁灵根”,并在古柏树上刻下“古柏不孤也”五个字。

附近的王留村曾有观音寺,唐代文人陆德明撰写《新建观音寺碣》中记载,风雨大作,看见空中观音菩萨现身,据说是李世民的化身。

孤柏嘴名字演绎另一说法是因汉王刘邦,史书记载:“成皋圈解趋何急,孤柏兵旋避雨迟。”曾是汉王刘邦避雨的地方。历经沧桑,岭上古柏渐趋泯灭,唯独汉王避下之柏风姿苍劲,擎天而立。

“孤柏荫雨”曾是“汜水十景”中的一景,不过,史书上所指的孤柏嘴早已被黄河吞噬,化为一片滩涂之地。

孤柏嘴紧靠广武山脚下,水势平稳,宋代熙宁四年,此处被辟为渡口,成了江南通往陕西的最大水运中心,运送兵马粮草的地方,商贾游船盛极一时。

清道光三年(1823年)渡河碑记载:“本为农设,间利行人。每岁夏秋间,大雨连绵,河洛并涨,及隆冬河水断澌不可渡,行人多于此间问津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从此经过,赋诗写道:“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现在,在此登临高台,眺望黄河,眼前豁然开朗,南水北调穿黄工程调取的长江之水将在此与黄河交汇,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也都从附近经过。

枯河涓涓,涌出豫剧“十八兰”

枯河一路奔淌,流经一个村庄——王村镇韩村,是早期豫剧改革家和教育家周海水的故居。豫剧大师常香玉、马金凤和以崔兰田为首的豫剧“十八兰”就是出自其门下。

周海水原籍河南上蔡,光绪末年随家人向北讨生,在荥阳王村镇的韩村落地生根。当时,荥阳一带乡村庙会极多,庙会上盛行唱戏,当地戏班林立,唱的主要是豫剧。

周嗓音高亢清脆动听,年至不惑,已成为豫剧界的一介名流,与荥阳的张同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合称河南梆子豫西调“四大须生”。

1928年,周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1930年,与胞兄创立科班,聘请豫剧名师,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常香玉、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

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郑洛一线难民云集。周海水为解决难民子女生活问题,又在郑州杜岭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学徒,传授技艺。

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视学徒学戏学方法,要求不单纯模仿老师的唱腔,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唱出自己的特色,培养了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艺苑新秀,在全国各地豫剧舞台上争芳斗艳。

仅以“兰”字为名的就有18名,“十八兰”的名气越传越大,戏班子一进村,孩子们就前后跑着喊:“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脸……”

枯河源头周边,历史文化厚重,名人灿若繁星,比如西大村东南的东史村的张青选,清末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蚕桑等技术,著有《制丝新法》一书,归国后,以实业救国为己任,提倡蚕桑,创制了“桃”牌粉笔,在当时也是享誉一方。

鸣谢

本栏目专家顾问团成员: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

郑州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姜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6613 2014-08-26 00:00:00 二 寻水郑州(二)<BR/>枯河流淌出的文韬武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