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水郑州(四):
古郑州“十省通衢”水促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水郑州(四):
古郑州“十省通衢”水促就

寻水郑州(四):

古郑州“十省通衢”水促就

枯河出荥阳境内,跃入郑州惠济区,经荥阳故城,在惠济区岗李村北的南裹头汇入黄河。而在远古,枯河先入史册扬名的荥泽。

荥泽与古代四渎中的黄河和济水相通,又借助鸿沟水系连接黄淮,自然成为沟通天下水系交通网络的枢纽地带。居于水边的荥阳故城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天下名都,也成就了郑州自古至今“十省通衢”的美名。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文 马健/图

古郑州北部曾是烟波浩渺的湖泊

旷天野地和错落的民居之间,荥阳故城长方形的城垣横亘于此,自古荥镇西北向南伸至纪公庙村以东,临索须河折向东至古城村又北折数百米。

荥阳,因荥泽得名。在古代,荥泽颇负盛名,与圃田泽并称为郑州地区两大湖泊。荥泽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禹贡》中记载“过洛汭至大伾者”。

在荥阳西北部的黄河边,有一巨大的丘陵,名为大伾山,黄河奔腾至此遇阻,扭摆腰身向东北流去,沙土质地的大伾山,在黄河水流的激荡下,山体日益坍塌削薄。

远古时期,黄河之水泛滥成殇,河水漫过山体相对低矮形如马鞍的地方,形成一片烟波浩渺的水域,即是后来扬名天下的荥泽。

《说文·焱部》对“荥”字的解释是,屋上灯烛之光也,意为自远处望屋下灯烛之光,飘忽不定。

何以出现这种现象?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分析,原因或是,洪水泛滥期荥泽水面充盈,枯水期水面干涸,如此反复,在远处观望,如夜晚眺望远处的烛火,忽明忽暗。

与圃田泽不同,历史上对荥泽的位置众说不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曾实地踏勘,以郑州西北部起伏的地势探寻荥泽的方位。

从荥阳入郑州惠济区境,是一片慢坡,至古荥镇东,慢坡陡降成为高崖,高崖上接豫西山地,下连黄淮平原,高崖下平原海拔95米,愈往东则愈低。

《水经注》在关于济水的记载中提到,济水东流经荥阳故城北,又流经东南先后融汇了枯河和索须河之水,再东就是荥泽。

据此,史念海认为,烟波浩渺的荥泽应在高崖下之东南,随周边地形高低,呈不规则形状,也就是现在的惠济区政府、省体育中心、老鸦陈一带。

荥泽之“天下名都”

如今,惠济区古荥镇只是一个偏离郑州市区的乡镇,远古时期,这里归属郑国,森林茂密,麋鹿出没,也曾有过一段沉寂的时光。

战国时期,此地开始发迹,韩国吞并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新郑。韩国疆土狭长,地跨河南河北(现山西、河南两地),为防御西方秦国的东侵和东方魏国的西侵,并保证国都新郑与老根据地“上地”(今山西晋城、长治)之间“河上走廊”的畅通,在“河上走廊”的东西两侧各筑一城以资防守,西边的城叫成皋,东边的城叫荥阳。

水运便捷省力,聪慧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易·系辞下》则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最初,古人主要依托自然河流运输,但不同水系之间,常要通过陆路中转,辗转起来十分麻烦。随着冶铁等技术的发展,古人们开始了尝试堪比“登月”的梦想——开凿运河,沟通原本不连贯的水系。

公元前362年,魏国迁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到了第二年,敢于尝鲜的魏惠王就开始规划开凿运河,根据文献记载,魏国的运河先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再从圃田泽引水经大梁城,转向东南,注入淮河支流颍河。

自此,历史上留下了最早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中原运河鼻祖——鸿沟水系,有了丰沛黄河水的供给,加之荥泽、圃田泽的泥沙沉淀,水量调节,鸿沟水系迎来了“舟楫天下”的航运辉煌。

魏国开凿鸿沟后,中原诸国纷纷效仿,与其相邻的韩国挖土凿渠,荥泽连接黄河、济水和鸿沟,逐渐成为天下水运的枢纽。

借势荥泽沟通天下的水运体系,荥阳故城迅速崛起,成为闻名全国的“天下名都”之一,商贾往来,富足繁荣。

济水“斗”黄河,“溢“出荥泽

荥泽的形成最富争议的莫过于史书中济水“斗”黄河,“溢”出荥泽。

济水源于豫北济源的王屋山,曾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为古代“四渎”——渎,独立入海的河流。它在荥阳汜水镇的大伾山注入黄河,经郑州向东,济南即因此河得名。

《水经注》记载,(黄河)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汉孔安国《尚书传》“济水入河遂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遂流数十里溢为荥泽。”

意思是,济水在北边注入黄河,与黄河水激情相撞,与黄河合流数十里,在河南边漫溢,在郑州北部汇聚成荥泽。

古人对此莫衷一是,有说,济水流入地下,过了黄河后再从荥泽漫涌出来。也有说,济水清黄河水浑浊,济水浮于黄河水上流了过来。更有人质疑这些解释,认为不过是臆想。

史念海认为,所谓济水穿黄河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只不过是河北岸有一条水注入,河南岸又分流出一条河,两岸之水并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陈万卿说,古人记载的并非不可能,济水自王屋山发源,数水汇入,流程短落差大,渐成澎湃之势,注入黄河后,冲势不减,直达黄河南岸。水势减缓后,漂浮于挟裹泥沙的黄河水之上,同流数十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

其实,济水之名,也因横渡黄河而来。《释名》中提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多雨季节,黄河、济水同涨,清澈的济水溢出形成了荥泽。

连通东西的经济命脉

荥泽周边自古就是贯通东西的水陆交通的重要地段。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认为。

唐代以前,由于国都多在关中地区,而黄河下游南北又是经济富庶的地区,荥泽周边的水陆交通就是联系政治中心和富庶之地的东西通道。

文献记载中,荥泽周边城邑星罗棋布,垂陇、沙城、水城、宅阳城等数座古城,在荥泽北端沿着济水流经之处自西向东的方向顺序排列,这些古城历史最远可追溯至遥远的春秋时期。

鸿沟水系开启了中原地区运河的发展,也成就了此后的隋唐大运河,“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或是形象的说明。

水运网络就是经济网络,在史念海看来,甚至“秦国极力东侵,无非是也想参加到这个经济网络中来”。

因黄河侵夺,荥阳故城也一再南迁,至清朝康熙三十七年,迁至现在的荥阳故城所在地。现在的荥阳故城,除东城墙已湮没在沧桑岁月里,其余三面相对完整。

《水经注》记载,枯河“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陈万卿解释,在今天的广武山东端向东,古时候还有一座略矮于广武山的山,枯河水自两山之间穿过,东北注入济水。

现在,曾名列四大水系的济水早就被黄河所夺,不复存在,只有那孤独的枯河依旧沿着郑州西北部一路蜿蜒汇入黄河。

鸣谢

本栏目专家顾问团成员: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

郑州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姜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97733 2014-08-29 00:00:00 五 寻水郑州(四):<BR/>古郑州“十省通衢”水促就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