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人应知的18个传统道德故事
你都知道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孔融让梨”大家都不陌生,“曾子避席”“车胤囊萤”呢?
中国人应知的18个传统道德故事
你都知道吗?
本报随机调查发现,知晓率不到一半
程门立雪

中国人应知的18个传统道德故事

你都知道吗?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经典古诗词和散文主要是对“人伦道德”的教育。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人伦道德的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然而这些传统道德故事,你都知道吗?

昨日,我们找了18个传统道德故事,走访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和部分市民,展开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道德故事认知度的小调查。

郑州晚报记者 张勤 见习记者 谢源茹

小学生

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知晓率最高

伊河路小学,同学们回答踊跃:“我知道孔融让梨!”“我知道孟母三迁!”

在调查的20名各年级小学生中,“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两个故事知晓率最高,达到100%。

有11名同学还知道“三顾茅庐”、“千里送鹅毛”。 “车胤囊萤”、“管鲍之交”这两个故事,分别只有一名同学知道,其余的故事均无人知晓。

孩子们称,大部分放假时间在家都是学习生字词和古诗词,对这些故事,家长和老师总认为是“课外读物”,很少能读到。

对小学生来说,大部分知道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广为流传的故事,并且为家长讲述,而非正统学习。

中学生

百分之百了解的故事只有4个

在郑州市第十九中学,有部分同学表示学习古文能增加知识,了解更多的历史,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作为兴趣的话也愿意去看。但是除了课本要求的必考古文外,对传统道德故事也都停留在基础水平。

20名同学中了解典故的比小学生多了两个“三顾茅庐”“千里送鹅毛”;“车胤囊萤”“管鲍之交”“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有13人知道;“曾子避席”“王恭身无长物”“张良拜师”有9人知道;仅有两人知道“程门立雪”。

中学生普遍反映,平日学习压力较重,所接触到的均为课本范围的知识,学校对道德知识教育并没有提及,也并不重视。在课本里,不是必考的内容都不会被了解,更不用说课本没有的知识了。

读者

14个传统故事没听过

昨日,20位市民也接受了调查。

20名市民中,全部了解的故事也仅有“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三顾茅庐”“千里送鹅毛”4个,其余的故事几乎没人了解。

市民表示,大部分知道的传统故事还是那些流传较多的典故,也是小时候听到的,离开学校后也很难再去接触学习,不知道这些传统文化能去那里学习,并表示很茫然。

对此18个传统道德故事,半数以上一无知晓。

■新闻背景

习近平万米高空聊传统文化:要学古诗文经典

万米高空,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起飞后,习近平主席就来到后舱看望工作人员,同大家一一握手。一位记者说:“习大大好!您前天在北师大说语文不能‘去中国化’,反响很热烈。”习近平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18个传统道德故事是什么?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重。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看他坐在一张竹席上,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很多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李士谦乐善好施 李士谦是北朝魏齐时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起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敬老人的典故。

崔枢还珠 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珠宝。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珠宝,而是将其一同埋进坟墓。他的不贪钱财后来被传为美谈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病重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生命代替朋友的生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了他的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晏子朝驽马 春秋时,齐国国相晏子上朝总是乘弊车驽马。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管理百官,应该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离别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赵柔卖犁 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其可以利动心。后来,赵柔还是把犁卖给了第一个人。

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0470 2014-09-12 00:00:00 五 中国人应知的18个传统道德故事<BR/>你都知道吗?KeywordPh本报随机调查发现,知晓率不到一半“孔融让梨”大家都不陌生,“曾子避席”“车胤囊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