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11版:讲述郑州水系和这个城市的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沿河催生的“华北大都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水郑州之(六):
沿河催生的“华北大都会”

郑州古称“商城”,发达的商业史最早可追溯到3600年前的商代,在郑州发掘的商代古墓葬中,曾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货币——460多枚穿孔海贝。

上世纪40年代之前,奔流不息的金水河沿着现今的商业中心——二七广场流过,“金水晴波”不仅映照出了水色郑州的倩影,也见证了郑州在历史中的沉沉浮浮。

20世纪初,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郑州,金水河畔的火车在轰鸣中拉着古老的商城又一次驶入了历史的春天。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文 白韬/图

火车叫醒金水河畔

“火车停处聚商家,商人争看北里花”,置身清末郑州知州王莲堂最早描写铁路和火车的诗词《王都堂墓》中,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火车的轰鸣声,遥看到古商都郑州在火车的牵引下,呼啸着驶入了现代文明。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左秦右楚两大豪强中间,赋予金水河美丽传说的“郑国执政”子产远瞻到了郑州“物流中心”的地位,利用郑国地处南北要冲的区位优势,齐国的盐业,晋国的矿产,楚国的皮货聚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

到了隋唐,河湖相接沟渠纵横的古郑州地区更是凭借天然的“水势”,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天下的水运交通网的枢纽。

“安史之乱”之后,因连年战乱,一度商业繁荣的郑州日趋萧条,沦为籍籍无名的小县城。

那时,源出郑州西南的金水河一路欢唱,流经现在的二七广场——沙丘纵横,蓬蒿丛生,飞禽走兽常常栖身的郑州老城外。

改变郑州命运的是“小个子大胡子”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的他提议修建卢汉铁路的一纸奏折成就了古商都的复兴之路。

在张之洞的奏折中,他给出了恳切的理由,“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有了这条路,则可经井陉修支线到山西,经洛阳修支线沟通陕西、甘肃,还可“东引淮、吴,南通湘、蜀”。这样即可“经营全局”,又“内处腹地,不近海口,无引敌之虑”。

1904年,火车来了,郑县百姓纷纷扶老携幼,拥出古城西门,走过麦地、坟场和沟壑,来到郑州老城西南郊外的火车站,“争睹燃气之火车,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

毗邻火车站,金水河沿岸自然成了热闹的商业区,搭起席棚的商贩,或卖小吃,或卖特产,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孕育了“二七商圈”的雏形。

百余年前的“二七商圈”

如今,矗立于二七广场的二七塔是郑州独一无二的地标建筑。不过在早年间,二七塔所处的位置是一座桥,浩浩荡荡的金水河从桥下流过。

时光重回到19世纪末,郑州还只是清王朝治下的小县城,城区约1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六万。20世纪初,京汉、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郑州十字交会,贯通了南北东西,“冒着烟的庞然怪物”推动着郑州迅速成长,1927年的上海《旅行杂志》称郑州为“华北大都会”。

“枯藤老树昏鸦”的金水河边迎来了商贾繁华,“白天喧闹无比,夜间灯火通明”。

1908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郑州开商埠——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开发区,享有优惠政策,核心位置就在郑州火车站周围及大同路、德化街等街区。

火车站附近也兴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百货商场,“约4公顷,建起了类似集贸市场的摊位,共有营业房计400余间。内设十字甬道,四周建门面、门脸100余间,四周外凡马路之处均开大门,人力马车也可自由出入。”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在《老郑州》系列书中记述。

1922年,郑州第二次被批准开商埠,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此时的郑州“大街小巷已经连成片,自然形成了商业布局”。

“兴隆街口、二马路以南一带,多为货栈、转运业;棉花市场、棉花商行、银行仓库集中于兴隆街、饮马池街;大同路、德化街南段,各大布匹绸缎庄、旅馆、饭店……”

赵富海说,1920年至1930年的10年,郑州商业的繁荣冲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冯玉祥改市撤县,重整商业区,“这一时期的商业布局已经基本定型”。

“南起豫丰纱厂,北至太康路,东到陈庄、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老商业区相衔接。这一范围内商店鳞次栉比,人车络绎不绝,繁华兴旺。”

改道兴起的大石桥

历史上,大石桥一带是阡陌纵横的庄稼地,那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桥,地方志书中也鲜见大石桥的记载。

大石桥的兴起和金水河改道有关,上世纪40年代之前,金水河经二七广场,折向东北,绕旧城到北门外,再向东注入贾鲁河。

因流经城市繁华区段,金水河垃圾增多河道壅塞,加之季节性明显,汛期泛滥成灾,成为令人头疼的臭水沟。

历史记载,在1905、1907年,金水河两次暴发洪水,京汉铁路被冲毁,大同路、铭功路一片汪洋。1939年,郑州地区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洪水沿着金水河冲入市区,平地水深数尺,繁华的商业街区德化街、顺河街等地积水齐腰深,水退后,淤泥积沙三四尺厚,市区军政机关、学校、工商业均受到影响。

1940年,金水河改道工程开工,流淌了几千年的金水河被迁出市中心,改道郊外。新河道从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向北偏东开挖,在大石桥处往东,至燕庄附近与旧河道相接。

“开挖时,当时政府为保证市区安全,只在河南岸筑堤,北岸敞坦于地平线,每遇到金水河涨水,北岸都是一片汪洋。”赵富海说,改道完工后,大石桥被隔成南北两岸,只有一座砖拱小桥,一到河水上涨,人们只能望河兴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铭功路北头金水河上架设了一个长10多米、宽3米的两孔石拱桥,“石桥”的名字自此流传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石桥被改建成长34米、宽30多米、高6.5米的三孔钢筋水泥大桥,沿用旧称“大石桥”。1994年,“四桥一路”飞架郑州,大石桥变成了雄伟壮观、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故道上的商业名街

沿着河医立交桥东行,跨过解放路立交桥,郑州市区东西方向在此骤然“提速”,桥下,是解放路,直通至郑州繁华商埠所在二七广场和地标性建筑二七纪念塔。

最早的解放路只是一个荒冢遍野荆棘丛生的沙岗,仅有一座五虎庙和一条金水河。

赵富海介绍,京汉、陇海两条铁路建成通车后,郑州工商业迅速发展兴盛起来,人口随之急剧增长,金水河右岸的顺河街、大同路、福寿街、德化街和左岸的迎河街、铭功路、长春路(今二七路)、太康路等,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闹市区,商店林立,作坊遍布。

自西而来的金水河两岸形成了两条颇负盛名的街道——河南岸那条街叫顺河街,河北岸的叫迎河街,曾是名震郑州的两条商业老街。

金水河改道郊外后,故道废弃,经年累月积水难排垃圾如山,原本风光旖旎之地沦落为臭气熏天蚊蝇成群的“龙须沟”。

“1949年就开始动员拆迁。”赵富海说,先把金水河故道的臭水沟填平,沟两边的顺河街、迎河街,以及西端的慕霖路被合并扩建,宽20多米,长将近1公里,东起二七纪念塔,西至京广铁路线

到了1950年,曾经脏乱差的河和路终于被改造成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被命名为解放路,“长971米,宽23米的水泥路面,街心设有宽2.84米的花坛,是当时郑州最宽的高级路面”。

当时的民谣传唱曰:“三街臭沟烂草屋,五虎庙中垒白骨,人民翻身当了家,臭沟变成解放路。”

时光转到了改革开放后,解放路如猛虎归林,迅速成长为郑州首屈一指的商业名街和金融中心,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工商企业多达59家。

鸣谢

本栏目专家顾问团成员: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

郑州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姜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2390 2014-09-19 00:00:00 五 沿河催生的“华北大都会”KeywordPh寻水郑州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