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县城移址变迁演绎沧桑巨变
渡尽劫波雄风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汴两大古都门户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牟县城移址变迁演绎沧桑巨变
中牟县新县城今貌
中牟古县城新城南墙旧址(现青年路)
中牟古县城旧城址(图中人所指之处)

中牟县始置于西汉初年

中牟战国时属魏地,亦曾属赵国,名中牟邑。西汉初年始置中牟县。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单父圣为中牟共侯,称中牟侯国。三国(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之子曹楷袭封中牟,称中牟王国,五年国除,复置县。县城原有新、旧二城。新城位于今城区东北部。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为广武郡治,中牟县治迁移于清邑城。隋开皇初,文帝避父杨忠讳,改中牟为内牟县治;隋开皇十八年(581年)改内牟县为圃田县治,亦称圃田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圃田县为清池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年)行政区划变动,将清池县辖区划分为佼城、管城、圃田三县。唐贞观三年废,仍归中牟县辖,城名到宋、金朝未变。清邑城西一带,地形较高,岗陵起伏,古汴洛驿道经此,地理位置重要,为郑汴两大古都东西门户,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的韩魏、秦魏曾于此争战。由于历次战争的破坏,到北宋末年,圃田城开始败落,由城变为镇。据《宋史》所载,北宋末年,圃田城为镇,与白沙、阳武桥(今中牟县杨桥村)、万胜为中牟四大名镇,且圃田镇居首。元末明初,中原历经战乱、灾荒,城乡颓败,古圃田城已不复存在,明王朝为恢复经济,向中原大规模移民。蒋姓先民从山西移民来到圃田城址安家落户,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再称呼圃田城的名字,而把蒋姓居住的旧城址叫做蒋家城;到清康熙年间,由于此地地理位置重要,又是要冲之地,更名为蒋家冲,后又简称蒋冲,一直沿用至今。

隋皇避父讳,中牟改内牟

《明史·地理志》“(中牟)东有故城”。《河南通志·城池》载:中牟县城,旧在城东二里许。据明正德年间的《中牟县志·公署》记载:县治在本城内街北,汉、唐、宋、元袭旧……说明汉代中牟县治即在新城。《水经注·曾水》《山海经》云:沫水所出,北流注入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是沫水。东北流,经中牟故城,昔赵献侯自耿都此。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水经注》系北魏郦道元著,说明南北朝时中牟故城尚存,既有故城,则有新城无疑。所以中牟移城应追溯到东汉,或者更早。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广武郡治与中牟县治均移县西清阳亭(即今白沙镇西)。隋开皇初为避杨忠“讳”,改中牟曰“内牟”。两年废广武郡,中牟属荥阳郡。十六年(公元565年)西部析出置“管城”(即郑州管城区),东部置“郊城”县(治所在原中牟城),此城仍为“内牟”县治。十八年(公元598年)又改内牟为“圃田”县治(治所后称圃田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圃田入管城,以郊城县易名“圃田”。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更圃田之称复名“中牟”,并以县置“牟州”。

中牟县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因朝代更迭,或消或长,数易其名。

中牟于春秋时期置清邑,属郑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邑城位于清水之阳,在今中牟县西15公里处。

中牟东古城演变为古城村

中牟东古城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韩寺镇境内,在原春秋战国旧城址区域生活的人们后来聚集成村得名“古城村”。

东古城最早名为“箜篌城”。它的建成年代在春秋时期。据《太平寰宇记》载:“箜篌城在(中牟)东南二十华里、昔师延在此箜篌以悦灵公。”这里是春秋时期郑国在此设立的专供国王和王室娱乐及制造大量乐器的城堡(场所)。到战国时期箜篌城演变为“曲遇聚”,又成为有名的古战场。汉高祖大败秦将扬雄于曲遇聚,即此。又据清康熙十四年《中牟县志》载,古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张村之地。《纲目集览》引《地理志》云“河南中牟县属汴州,县在州西北二十里,按县在西北州在东南,方向里数结合,疑此古城是其遗址也。”由此可见,东古城曾一度为汴州的州治所在地。古城明代属盖寨保,清属盖寨里张村之地,民国年间属盖寨里十甲。

东古城西北两面城垣未消亡时,夯土层清晰,四角有高台,西北角最大,高15米。城外发现多处古墓群,城内外经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灰陶仓、灰陶罐、战国布币、五铢钱、铜箭头多枚及铜剑一把、带箭头的肱骨一块、护心镜及盔甲上的铜腰扣等古物。这些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中原的历史、文化、军事、民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

西古城位于圃田泽南侧,春秋为郑邑。《尔雅·释地》:“郑文公圃田泽畔置清邑”。汉以后又于此置清阳亭,郦道元《水经注》载:清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谓清人城也。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公元656年)广武郡治与中牟县城均称县西清阳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在此设清池县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县废。西古城从北周到唐初的60多年间均为郡县所在地。唐代以后城废为镇,名古城镇,为县六古镇之一。金元时期因战乱频仍,镇废后又形成村落,居民以古城名村。明代蒋姓依西城墙居住,村名蒋冲。韩姓依东城角居住,村名韩庄,如今已形成3个村。

西古城地势较高,西部老庙岗岗陵起伏,古汴洛驿道经此。地理位置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韩、魏交战,五代唐庄宗曾率后宫狩猎于此。

遗憾的是:古城现已湮灭难寻。

中牟西古城为五代皇家狩猎之地

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决口,黄水将中牟南北分开,并同时出现两个县政府。日伪县政府设东漳,国民党县政府由县城首迁贺庄,再迁八岗。1948年1月又迁回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中牟曾属陈留专区、郑州专区、开封专区, 1983年7月划归郑州市市辖县。全县共辖14个乡镇(办),总面积930平方公里,人口46.6万,其中有回、满、彝、傣、佤等26个少数民族。

中牟县位于黄河之滨,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众多文化古迹。据1984年文物普查,全县古文化遗址百余处。主要有业王瘸岗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后魏桐树岗的仰韶文化遗址,八岗老寨的龙山文化遗址。

珍贵文物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磨盘、古磨棒,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沙质陶鼎、镂空鼎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古斧、灰陶器等。馆藏文物有唐代的铜佛像、风花雪月瓶等,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珍品。境内著名古迹还有冯庄古墓群,战国梁惠王墓、汉代萧何墓,宋代寿圣寺双塔、八岗贤王赵德芳墓等。

驰名中外的官渡古战场遗址旧迹已不可寻,但1993年建成的官渡古战场宏伟壮观,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袁曹大战的场景,为中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做了很好的注释。

随着郑东新区东扩,中牟县新城区西移,北依陇海铁路、310国道,交通便利,物流通畅,区位更加优越。周边又有白石滚潭沟(河)、七里河、杨桥引黄干渠,水资源丰富。全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户户经济收入增加,生活逐步走向小康。

中牟播报 谢鹏飞 文/图

(本文部分文字摘于《史话中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2446 2014-09-19 00:00:00 五 中牟县城移址变迁演绎沧桑巨变KeywordPh郑汴两大古都门户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