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传播“郑”能量 开启善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慈善之爱温暖我们的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慈善之爱温暖我们的城市
爱心市民“郑能量”大盘点,重温感动你我的爱心事件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人们用爱心诉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传播“郑”能量,开启善时代,2014郑州慈善日即将到来。

难以忘记,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一件件充满真善美的爱心事件。

难以忘记,那一个个普通的人,通过实际行动,用他们的善心和善行感动着你我他。

难以忘记,正是这一件件的事,一个个普通的人,用最无私的大爱,温暖着我们这座城市,让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变得越来越美好!

他们可能都是你我身边普通的一员,却用极大的爱心,在关注身边急需帮助的人,这些普通人、普通事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铭记。

让我们一同再次去盘点爱心,收获那份发自内心的感动。

郑州晚报记者 裴蕾/文 廖廉 马健/图

爱心市民李刚

人们用一碗面给予李刚的爱,李刚又用捐献眼角膜的方式传递下去

9月7日中午,下着小雨,曾因“一碗爱心面”感动绿城的面馆老板李刚撒手人寰,离开了曾给予他温暖、让他无比眷恋的城市。

去年1月,李刚在微博上发出“我最近查出得了骨肉瘤,请大家到我妻子的餐馆吃碗面,这样我妻子会多赚一些钱”的请求,经过《郑州晚报》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时间,李刚的故事在网络和媒体上广为传播,从而引发了郑州“全城吃面”的爱心故事。随后,“爱心一碗面”超越了一城的范围,牵动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心,不能亲至的网友纷纷留言,请郑州市民替他们多吃几碗面。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和凤凰网、搜狐网等网站对此事也进行了转载和报道。

“李刚清醒的时候说,身体好了,就和大家一起做慈善,给社会做点贡献。”妻子井小敏告诉郑州晚报记者,李刚不止一次表示,帮助别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就在6月中旬,李刚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9月7日下午3点09分,李刚的眼角膜被摘出,并提供给两个患有眼疾的病人使用。

“一定要把眼角膜用在郑州人身上。”井小敏含泪请求,李刚生前得到了无数个郑州人的帮助,他无以回报,只希望用自己的器官回报郑州人。

为最大限度地帮助李刚一家,郑州晚报联合郑州慈善总会已设立“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爱心基金,为李刚家人进行募捐,募捐的善款将用于帮助李刚的爱人井小敏解决医院欠款,帮助他们的4岁孩子解决今后的学费。

9月9日晚6点43分,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用5分钟黄金时间,以《“全城吃面”主人公李刚离世》为题,报道了李刚中秋节前日离世、临终捐献眼角膜、市民追悼会送行的消息。

主持人说:“人们用一碗面给予李刚的爱,李刚又用捐献眼角膜的方式传递了下去,爱就这样不停地传递着……”

爱心市民胡新有

83岁老人10年卖废品攒8万元救助贫困人群

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10多年风雨无阻捡拾废品,捐助8万多元善款救助了多位需要帮助的人。

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胡新有。

“我的生活很简单,从不浪费,每天就是馒头、稀饭和炒一盘青菜,一周最多吃一次肉,穿的用的子女都给我准备好了,也不用花啥钱。”采访中,胡新有说,除去日常开销,所余下的钱他基本上全部用来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了。

采访中,老人还反复表达了他的感受:“我捐助别人,不图啥回报。我是穷人出身,穷人真的老难。人老了,必须自己找快乐,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我感到特别快乐。”

为了将老人家的爱心传递下去,由郑州晚报、郑州日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等省会5家媒体记者发起组成的“省会媒体爱心联盟”,共同发起“慈善一小时”公益活动。

9月13日10~11时,循着老人爱心的足迹,一场全城大爱温情上演:一小时中,全市70多个单位和组织自发积极参与,遍布全市各个行业,爱心市民自发参与,用暖暖的善举温暖了他人。

社会各界合力救助,他有望背上书包重返校园

爱心涌向“紫面男孩”

在中牟县刘集镇长白村,一处破旧低矮的砖瓦房里,一个嘴唇发紫的小男孩每天都会在破旧的院子里看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一岁半那年,这个小男孩出现双眼充血、面部青紫等症状,由于家庭贫困,直到2011年才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

6月20日郑州晚报刊发了“紫面男孩”魏广胜的故事后引发如潮爱心,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郑州慈善总会取得联系,并于6月23日前往魏广胜家将他接到郑州进行治疗。经过相关检查后,7月2日,魏广胜被推进手术室。

“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们一家人希望……”魏广胜的父亲魏顺州满怀感激地说,“我曾想过放弃,但是自从你们报道了我孩子的事情后,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联系了我,说可以为孩子治病……谢谢你们救了我儿子。”

据市第七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孙迪迪介绍,该院为“紫面男孩”魏广胜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地减免部分医疗费用。

幸运的是,魏广胜符合郑州慈善总会“心的呼唤”——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慈善项目救助条件,获得减免部分治疗费的帮助。

手术室门打开,当得知儿子手术基本成功后,魏顺州一直紧锁的眉头舒展了。

86岁高龄,却是汶川孩子心中的“张叔叔”

爱心市民张家泰

“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几张明信片,口中读起了孩子们写给他的信。

这位老人名叫张家泰,今年86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我已经退休在家了,看到电视上那些灾区的孩子们在帐篷里坚持读书的样子,我心里十分不好受。”张家泰回忆说。

“2008年单位号召大家捐款,我捐了600元的特殊党费。”据了解,自2008年第一次捐款后,张家泰每年都会去邮局为四川灾区的贫困儿童捐款,最少600元,最多1600元。张家泰指着收据上面写的6个名字说:“这6个孩子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份100元的爱心包裹,虽然对城里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灾区儿童来说这是他们能好好上学的必需品。”

张家泰拿出了一沓摆放整齐的明信片,拿着明信片,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说这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祝张叔叔工作顺利”,“张叔叔,我一定好好学习”,“最近我们生活得很好”……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一个个稚嫩的笔迹,孩子们回馈的明信片,张家泰一直保存着。

“他们都不知道我的年龄,只是知道我的名字和家庭住址,不过这样叫也挺好,‘年轻’了不是?”张家泰特别解释了“张叔叔”这个称呼的由来。

25年坚持给陌生农民工送棉衣

爱心市民刘春娥

天气渐寒,68岁的刘春娥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印名片、发卡片、缝鞋垫、找衣服……在她的记忆里,这已是自己为建筑工地上一个个陌生面孔奔走操劳的第25个年头了。

25年了,已是花甲之年的刘春娥仍在为践行23年前那句“要给农民工一个温暖的家”的承诺操劳着。

1989年,她给来郑打工的亲戚送去了第一件棉衣。此后,她一次次拿着家里闲置的衣物走进工地,一次次见证农民工穿上衣服时绽放出来的灿烂笑脸,刘春娥每次从工地回到家,心里总会觉得暖融融的。

2013年11月5日中午12时50分许,经过20多公里的辗转,刘春娥老人终于到达了郑州南郊文治路和鼎尚街交叉口的一个工地。老人将一大兜白布单包好的衣物放到农民工手中。拿着这些衣物和全新的鞋垫,几名农民工都很激动,有的站在一旁抹起了眼泪。

老人说,当她看到农民工兄弟抹眼泪时,她也忍不住眼眶湿润。

“这件事不能断,要长期做下去!尽自己的能力,让农民工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家里一样的温暖。”坚持25年下来,刘春娥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2679 2014-09-20 00:00:00 六 慈善之爱温暖我们的城市KeywordPh爱心市民“郑能量”大盘点,重温感动你我的爱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