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会卖血疑云 应以透明化解 近日,有微博称红会靠卖血一年获利39亿元。红会回应称,该说法严重失实。中国红十字会只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和表彰工作,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血液的采集、化验、保存和使用等工作均不由红十字会负责。(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A13版) 传红会卖血获利,其中有诸多常识误区,一者红会与血站无隶属关系,自然与无偿献血没有利益纠葛,谈不上谋利之嫌,典型的无辜“躺枪”;二者血站血液价格亦不可能是纯利,视成本为无物,造谣者不是常识缺失便是别有用心。当然,谣言通常是假,但是公众心里的担忧与怀疑却始终都是真的。临床用血难、用血贵,总是不争的事实,血液从献血者的血管免费流出,再到医院输血流入患者血管,变成了500元/200毫升,甚至更贵。那么,这当中经过了若干机构和若干环节,成本为几何,公共投入有无呢?等等。 应该说,这样的怀疑由来已久。记者通过搜索证实,这则微博不过是“陈芝麻烂谷子”,然而从沉渣中泛起,依然被网友接力转发,只能说明“血疑”之问始终都没有被“正视”和解决。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在做客《城市零距离》时,曾披露一袋血的实际成本为360元,其中包括血液耗材、储存、运输等费用。且不说这个成本是否细致属实,偶尔零星的披露,难以保障公众对无偿献血的知情权。时下“血荒”的蔓延与加剧,便是公益的无偿献血变身行业垄断谋利之上“血疑”的信任危机。可以说,“血疑”不解,谣诼难除。 透明是公益的生命,无偿献血亦应如此。让血液在透明的渠道流通,应是公共管理层面严格遵循的普遍原则,不以赢利为目的,从血液采集、冷藏、使用等各个环节制定规范的制度设计,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同时,在诸多因素之中,无偿献血到临床供血的成本分摊,一直都是无法绕过的关键症结。无偿献血而有偿用血,一应的成本均由用血者承担,不免有了政府对待公益“一毛不拔”的印象;况且,患者临床用血每袋210元虽是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全国统一价格,但是在实际的医疗服务中,要远远高于这个价格。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相应成本分摊机制是否健全,实际上成了判定公益属性成色的关键标识。 无偿献血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理应共同分摊献血与供血的成本。一方面,政府应强化对无偿献血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与相应耗材的配送;另一方面,还应打破体制的壁垒,放禁更多的公益组织进入无偿献血领域,以义工甚至完整组织的形式帮助采血,多途并举,不断降低临床用血的供应成本。与此同时,建立临床用血成本补偿机制,临床用血区别无偿献血与否,执行相应较低的标准,由用血者向固定的献血工作基金账户支付,割断医疗服务上的利益掣肘。 当然,让血液在透明的渠道内流通,需要的是深层次上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加大公共投入,破除采血、加工与供血的封闭链条,充分保障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构建公开透明的公益机制,让献血者献爱心血,让患者用明白血。 □木须虫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