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D15版:上街播报 特别报道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老窑洞距今有164年的历史 除了文稿,还有一些瓷器瓦罐 近日,上街区居民魏树绍向记者反映,在老家峡窝镇魏岗村自家的窑洞里发现了《物权法讲义》的手稿,这可能是其先辈魏连奎留下的手稿笔记。难道早在晚清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启了物权法的意识萌芽?随之,记者跟随魏联奎的后人魏树邵来到已经有些破败的窑洞看看已逝的繁华并追寻它的历史痕迹。 上街播报 李显文 繁华不再 徒有追忆 村里有十多孔老窑洞背山面河,斑驳的泥土墙,木架的拱形房顶,院子杂草丛生,看起来有些凄凉,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远处五云山的峰尖,在过去这可能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 据其后人魏树邵介绍:魏联奎生于1849年,卒于1925年,又名星五,字文垣。光绪年间曾任刑部主事和法部左丞,任职30多年,判案精密审慎。辞职回乡后,他联合几个老友集资成立“郑州贾鲁河水利公司”,历时三年,垒坝修渠,灌溉贾鲁河沿岸田地10万多亩,民饮水思源,名此渠为“魏公渠”。1918年,他联合有关人士奔走呼吁削减漕运粮赋税,历时3年,终于为省内外大运河沿途54县每年减漕银元23万多块。事成后,大家在开封刷绒街“漕粮商榷会”刻石立碑,记减漕始末。 魏联奎的孙子魏树绍站在魏家古窑洞的院落里说:“爷爷就出生在这窑洞里,这老窑洞距今至少有164年的历史了。”这里一共有15孔窑洞,全都依崖而建,拨开杂草走进其中较大的一孔窑洞,顿觉浑身凉爽。与一般窑洞相比,这个窑洞又宽又深,顶端镶架木质房梁,纵横交错,像一艘倒扣的木船。“有几孔窑洞比一般窑洞大,所以当年建的时候架梁保护,避免坍塌。”魏树绍介绍。虽然历经百年,但不少横梁看上去依旧结实。 破烂手稿 埋藏着物权法的萌芽 在魏树绍家里,有一大包发黄的旧纸,他说,这是他在古窑洞搬家时发现并保留下来的,里面有魏联奎的字帖和一些资料、手稿。在这些资料当中,有一部残缺不全的手稿,上面写着《物权法讲义》。手稿字迹工整,分章别类,包括“物权之性质”、“物权之种类”、“物权之得丧”等章节,其中包括释义、阐述,还以“甲方”、“乙方”来举例。 郑州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金鑫前不久见到这些手稿,非常惊讶:“我一直以为近些年中国人才对物权法有了概念,没想到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启蒙了。”金鑫查阅资料发现,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启成所著的《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里曾经记录,在清末预备立宪的闹剧中,清廷曾经设立政院,差不多就是预备国会。在资政院议场议员名录中,魏联奎赫然在列。金鑫猜想:“魏联奎曾做过法部左丞,又参加过资政院会议,这部《物权法讲义》,会不会是他当时为了君主立宪而编纂的呢?” 虽然这一猜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至少从手稿上可以看到中国晚清时期物权法的萌芽。 “物权法”如何保存是否有价值 如今,魏树绍的侄子魏其贤还住在山崖边的窑洞内。他说,上世纪80年代,魏家后人就陆续从窑洞搬上了平地。由于长久没有人居住,窑洞慢慢开始破败,院子里的家庙、房子也拆掉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十多孔窑洞大部分洞口被崖上掉落的黄土埋住,内壁上的白灰受潮大片脱落,有的窑洞顶部已经可见明显的裂缝。 郑东军介绍,像这样的老窑洞不能空着,必须要有人使用才能保持完好,如果能结合旅游开发成景点,就能赚钱、保护一举两得。而魏树绍也一直为手中的旧纸担忧。“我不懂研究,也不懂保护,这些手稿资料在我手里,既发掘不出啥价值,也不知道还能保存多长时间。”他说。 郑州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金鑫在调查完魏联奎古窑洞院落后,已经开始整理有关的资料信息,为古窑洞申请文物保护。“除了文稿,还有一些瓷器瓦罐,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果陈列出来也能供市民参观。”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