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封有第一楼,新密有老冯记 30年的老店,3代人的努力 提起小笼包,河南人想起的是开封第一楼,而在新密人们想起的更多是老城“冯记小笼包”。这次舌尖上的新密,我们一起前往一探究竟。 新密老城区丁字路口往西到头,往南边一拐就是这次美食的根据地。一进门,肉香味儿扑鼻而来,中午客人多没有位子,记者索性跟其他食客拼了桌,点了店里的“黄金搭档”,一笼肉包子加上一碗蛋花汤,一共十元。热气缭绕,晶莹剔透的面皮配着那点点粉嫩的汤肉,似朵朵小花铺在笼中。 服务员告诉记者,虽说着包子趁热好吃,但是毕竟里面有汤油,为避免烫着舌头或者油汁溅到衣服上,还是用勺子托着吃保险。沾完醋与辣椒,记者先就着包子的褶顶吸了一口,温热的汤汁瞬间激发了味蕾,一口咬下,面皮软而筋道,肉馅香却不腻。 冯记包子的创始人是冯五林,一辈子在机关当厨师的他退休后,正赶上改革开放,便开了家小店卖起了小笼包,起初谁也不曾想到,小小的包子让他家成了当时密县第一户万元户,这店一开就是30多年。 在后厨,记者见到了冯记小笼包的第二代传人,冯金普。在一群女工中,身为男人的他十分抢眼,只见他的手指在包子上灵活的转动,不到十秒一个小巧秀气的包子便成型。其中一个女工告诉记者,老板冯金普是他们中最会包包子的人,包出来的包子都是20个褶子,包子紧实大小均匀。冯金普说,父亲当年包的每个包子都是25个褶子,自己当初也是,但现在包子需求量大了,忙了,也就没有太在意包子的褶数。 冯金普从18岁开始学做包子,如今每天的包子馅儿都是他亲手和制,精选的冷鲜肉加上自家配置研磨的大料,再配上大葱与骨汤汁儿,再无其他。新密播报 王颖 文/图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