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A02版:时政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易地搬迁 助推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 郑州扶贫开发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为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全国扶贫日。今年的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今年我市扶贫日主题为:“扶贫济困献爱心 共建和谐奔小康”。为迎接首个扶贫日,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我市扶贫开发的模式、经验及取得的成绩,以期助力我市扶贫攻坚工作。 今年8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全国扶贫日。今年的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我市将以“扶贫济困献爱心,共建和谐奔小康”为首个扶贫日主题,围绕市委确立的“全市贫困人口2015年减半、2017年基本脱贫”的目标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 记者 朱华 董艳竹 肖雅文 易地搬迁 让扶贫对象 走出“穷乡僻壤” 按照我市3000元的扶贫标准来计算,全市还有各类扶贫对象近20万人。据统计,这些贫困人口大都散居于穷乡僻壤,道路崎岖难行,孩子求学不便,更不用说头疼脑热的求医问诊了。因为交通不便,甚至不少山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 如何让老百姓摆脱贫困?有人曾建议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很快被否定了。一是投资量过大;二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更重要的是依然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几经探索,易地搬迁、就近安置成为共识。因为老百姓集中了,就有了实现交通便利、求学便利、医疗便利等最基本的条件。 社区配套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新密市是郑州辖区内首个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尝试的地区,该市三面环山,个别村组生产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水源奇缺、自然灾害频繁,是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采取常规的“输血式”扶贫难以奏效。2002年开始,新密市在该市青屏山公园北麓建设移民搬迁小区,将深山沟里的农民陆续迁出,搬进高楼,交通四通八达,不仅孩子们上学方便了,有个头疼脑热在小区里就能随时就诊。 新密市米河镇党委书记袁金伟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镇里始终坚持“扶贫开发小区建在哪里,工业园区就建在哪里”的理念,落实扶贫搬迁小区居民就业问题。据记者了解,在和盛嘉园社区不远处,就有一个占地3000余亩、投资5亿多元的市级工业园区,该园区建成后,将能够解决数万人就业问题。 加大投资 4.5万元补贴直达贫困户 经过不断探索,我市扶贫力度越来越大。据统计,2011~2013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4.33亿元用于扶贫开发,累计实现脱贫4.9万人。今年力度更大,市财政安排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4亿多元。具体到每个已经搬迁的贫困户身上,市县两级补贴高达4.5万元。在登封市唐庄乡,乡政府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拿一套80平米的房子为例,建筑成本每平方米仅900多元,房款全部下来不到8万元,除去政府补贴,村民只需拿出3万多元就完全改善了居住环境。 范家门村共有200余户700多口人,原来星星点点散居于方圆数十公里的大山深处,每户只有几分山地,种的粮食也仅够糊口,虽然有不少果木资源,但苦于山路崎岖运不出去,群众生活依然得不到改善。2009年,该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进大山外的唐庄中心社区。 发展产业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村民搬走了,他们的旧宅还在,依托山里的果木资源,完全可以发展休闲度假产业,而村民也可以回来成为产业工人,脱贫致富不是难事儿。”范家门村党支部书记范战标说。今年6月6日,范家门村与深圳华鹏飞公司签署协议,连续3年投资近3亿元发展休闲度假产业,范家门村将持有15%的股份。届时,村民们在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回来当产业工人或者参与相关经营。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