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7版:荥阳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环翠峪里话嫘祖
坚守质量经营战略:东风风神全系入围节能惠民车
“我,耀出彩”
“菲尝”果味葡萄酒
签川渝总代
全国招商全线展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老荥阳的伏羲女娲传说(一)
环翠峪里话嫘祖

编者按:9月16日,在郑州晚报的帮助下,周口晚报伏羲文化采访团记者金月全、杜欣、郭坤、朱海龙走进荥阳。今日,郑州晚报·荥阳播报节选其中一部分,共享我们身边的文化。

采访时间:2014年9月16日

地理位置:河南省荥阳市

伴着淅沥的秋雨,我们到达郑州市荥阳境内时,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时代的先民多半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6000多年过去了,这些地方多半已失去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沦为险峻山川、奔腾河流及杳无人烟之地。

荥阳有一处著名的浮戏山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浮戏山,当地人很早就称为祖始山,源于伏羲、女娲在这里生息繁衍,后人亦称其为伏羲山。

在伏羲、女娲生活过的浮戏山区,有个桑梓峪的秀美山庄,相传这一带是嫘祖生长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通鉴外史》又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相传,嫘祖少年时就对蚕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桑林中看到幼蚕趴在桑叶上,就把那带蚕的桑叶轻轻采下,带回自己居住的小屋。见蚕快把桑叶吃尽时,她就重新补给桑叶。后来那蚕结出了茧。那茧比树上的茧个大、色白,抽丝也多。经过几年的观察摸索,嫘祖掌握了蚕的生长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繁育饲养桑蚕的技术,把野生的天蚕变为家养,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伏羲、女娲发明网罟,也让嫘祖对蛛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嫘祖成为黄帝元妃后,教化国民种桑养蚕,纺丝制衣,因而被尊为“先蚕氏”。考古学家曾在荥阳广武镇的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已经钙化的纺织物,经上海纺织科学院研究所专家鉴定,不仅有麻布,还有丝绸。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不仅为研究5000多年前纺织技术和纤维种类提供了珍贵实物,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嫘祖为丝绸之源、服装之祖的历史传说。

蒙蒙细雨中,采访车在迂回的山道间穿梭。薄雾与山崖、绿树、瀑布,交织在一起,云蒸霞蔚,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处人间仙境。桑梓峪、纺绩台、拴马桩、蜘蛛洞等一串串神秘的景点隐匿在险崖峭壁之巅,顿时让人喜欢上这个神秘的地方。

采访车在嫘祖广场前停下。广场上松柏凝翠,透着几分灵气。驻足嫘祖石碑前,上书碑文:“自古迄今凡创业之英雄,必有杰出之内助以相佐,我祖轩辕黄帝与元妃嫘祖是也。新郑、新密二市之交乃轩辕黄帝之墟,其西北六十余里之荥阳有西陵焉,冈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葱茏,溪流清碧,此乃远古西陵氏之故居地,乃嫘祖之故里。世有嫘祖,人始知植桑养蚕,缫丝绩纱,而后始着衣裳,其嘉德懿行世代口碑相传,至今遗址遍布,皆有迹可寻……”正当我们专注碑文时,景区一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起了这座石碑的一个趣闻。他说,当初安放碑体时,根据估算的重量,用的是一台70吨的吊车,但任凭吊车如何轰鸣,石碑却纹丝不动。后来又用一台100吨的吊车才把碑立起来,但显示的石碑重量却是56吨。

广武山,三皇苑;王宗店村,织机洞;环翠峪,嫘祖祠。单从字面上来看,它们与上古时期并无关联,但稍微有点古代知识的人,再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伏羲时代先民在荥阳及周边地区采集、渔猎、教化民众、休养生息的美好画卷。直至今日,这幅画卷和美好传说,仍被当地信奉,并代代相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7412 2014-10-17 00:00:00 五 环翠峪里话嫘祖KeywordPh古老荥阳的伏羲女娲传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