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县丞”李月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县丞”李月樵
冉庄村李氏骨灰堂大院
李氏族谱碑碑文
李刚林所指为李氏族谱
李立峰所站之处及右手边为李月樵所居住旧址

李月樵(1860年~1922年),字毓斋,号印湘,世居中牟县城东北七里许冉庄村。月樵曾祖名钊,祖名敬宗,父名进祯,三世皆济贫好施,慷慨好义。因家境每况愈下,至月樵时代,家道益落。他不得不昼夜作于野田,夜晚攻读于灯下,异常勤奋。终于28岁时补为县学附生,47岁补禀为贡生。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49岁的月樵升为县丞,但他始终未就任。最后善终于冉庄家中。10月8日,记者来到中牟县冉庄村,见到了李月樵的曾孙李立峰,听他讲述了其曾祖李月樵的故事。

一个村一家人 忆冉庄的来历

中牟县东北大约7里,紧挨220国道,一座古老的村庄——冉庄村坐落在这里,全村仅有的1500余口人,全部姓李,并无外姓。

村民李刚林说:“村里一共1500多口人,都是一个老祖宗,并且和县南姚家镇翁家村的李姓为同一李姓,为同一祖宗。每年定期我们村人都会去翁家村唠家常,续家谱,他们也会到我们村里来。”

在李刚林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李月樵的曾孙李立峰。今年78岁的李立峰,听说要让讲述自己的曾祖李月樵和村史,一下就精神了起来。“我先给你们讲一讲冉庄村的来历吧。很久以前,这里不是一个村,只有一户冉姓人家在这里居住,我的祖先李开基来到这里给那户冉姓人家做杂活,平时主要负责打扫和看管他们的祖坟,久而久之,这户人家把他们祖坟周围的地都给了李开基,让他耕种;后来这户冉姓人家一次外出,便再也没有回来,李开基就在这里娶妻生子,慢慢地才有了这个村落,后来取名冉庄村。”李立峰讲述着。

不好当官,却一心系民 德高望重,佳话流传至今

“李月樵寒儒终其一生,但他事无巨细,总以诚待人,其光明磊落,众人有口皆碑。他虽无奇行硕学,但于家,事双亲以孝,事叔伯以敬。父母有忧,他则千方百计引古事以悦之。晨昏趋于左右问安。五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出于本心,勤谨不怠。叔伯析财分居,他则将田庐等物,以美好者尽归叔伯,并说此乃以全骨肉之情。于社会乡里,他则尽其所能,积极贡献。”李立峰拿出了自己珍藏已久的资料,上面这样描述着李月樵。

李立峰说,曾祖李月樵会针灸,有关于此,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大疫流行,乡民病死很多。月樵素善针灸,为乡亲们针灸除疾,救治病人不计其数。乡亲给医金,月樵便推说,救人之病危,乃心恻隐之仁,若索医金,则是乘人之危,劫人钱财,损人肥己;为人治病,唯恐医术不精而误人,还计较什么报酬呢?”100多年前的事,到现在还在村里广为流传。

由于月樵风格高尚,处世有道,所以德高望重,声誉远扬。乡亲们谁家有婚丧大事都请他主办,他每次都精心筹划,办得井井有条。有一次乡亲有事相请,尽管染疾,他也坚持为之操劳。家人劝阻,他却说:“人家有事跪拜求我,我若因病不往,还算什么以诚待人?”

李月樵后人偏爱教育

至今五代从教

李立峰告诉记者,自己的曾祖不好当官,虽为县丞,却没有上任,县里有需要就去把事情办好,而后回学校教书;自己的爷爷李培芬,二爷李培英也都爱好教书,从李月樵开始到自己以及儿子、儿媳和女儿现在都是县里学校的老师。

“我们家世代都好教育,更希望我的孙子也从事教育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李立峰说,儿子、儿媳和女儿都是自己的骄傲,他们教书育人,也算是沿袭了先祖的事业。

李家多出贤孝

修族谱碑、建骨灰堂

李刚林引领记者一行来到冉庄村李家骨灰堂,他说,这是村里人为更好地纪念先祖和保存族谱,经商议后建立的骨灰堂。堂里的石碑碑文就是李月樵的曾孙李立峰所写。

“村里人非常和睦,有大小事会互相帮忙。”李刚林说,虽然叫不上来很多先祖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祖上都好积德行善,所以村里人也都很自觉,并很好地沿袭了这一良好习惯。“再说,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很大的一家人。”说着,李刚林笑了起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7442 2014-10-17 00:00:00 五 “县丞”李月樵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