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国知名老记者惊叹郑州新发展新变化
“全国老记者看河南”记者团参访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知名老记者惊叹郑州新发展新变化
来自全国的老记者们在航空港区参观 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 图

到习总书记去过的地方看“中国创造”,去航空港看郑州未来“天上”、“地面”加“地下”交通大枢纽发展,走进嵩山少林寺感受中国少林武术文化的熏陶……昨日,“全国老记者看河南”采访活动的众多知名老新闻人来到我市进行实地采访,先后来到经开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航空港区、嵩山少林寺等地,亲身感受郑州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不少老记者纷纷表示,在郑州,亲身感受到了电影里、新闻中出现的画面,感言郑州的发展超乎想象,从经济发展态势中看到郑州未来的新希望。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主要从事隧道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服务等业务,是国内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先后承担了国内众多隧道掘进科研项目,突破了盾构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成功占领了掘进机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掘进机生产商。

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生产车间,北京日报高级记者赵文瀚面对体形巨大的盾构机,一直感叹“真了不起”。赵文瀚告诉记者,比起上世纪70年代人工风钻打眼、轨道翻斗车运输的修建隧道时期,现在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人大开眼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谁掌握了核心的、高精尖的技术,谁的手中就握住了获胜的筹码。”赵文瀚说,全国最大的盾构机在郑州诞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郑州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值得各城市去学习去研究。

以打造成全国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所在地为总功能定位,未来的郑州航空港区将云集航空、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公交、社会车流等多种交通方式。据统计,目前全省超六成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在航空港区产生,这充分表现出,一个以航空客货物流、临空制造业、现代商贸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航空新城,在郑州开始茁壮发展。

当听到全球18个手机品牌在航空港区集聚,全球近1/8的手机供货量从这里走向世界,老记者们脸上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云南电视台原台长徐中高表示,航空港区的规划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航空港区成为全国各地了解郑州的新窗口,它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了河南郑州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成为了全国航空经济发展的标杆。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不仅能为郑州经济带来飞跃式发展,同时也可以拉动中原经济区成为全球投资的平台,让郑州与世界零距离接触。

嵩山少林寺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现如今,少林武术文化已名扬海内外。成都日报原副总编辑游开朗告诉记者,随着少林寺影响的不断扩大,少林武术学校遍及世界各地,提到河南就自然会想到少林寺。但是平时一直在电视里、电影里、新闻中,了解郑州、了解少林寺,此次来少林寺亲自参观后,才真正感受到少林寺及少林武术文化带给他的震撼。“国内外游客来中国郑州,观光朝圣,切磋武术。少林武术文化大力传播的同时也为郑州地区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机遇。”游开朗说,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壮大是郑州乘势而上、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因为郑州紧紧抓住了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和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及时整合优势资源,才使得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彩。

五次来郑州 五次大跨越

——访江西省广电局原局长 李立功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李立功来了郑州五次,他说:“每次来,郑州都给我新感受。”

李立功第一次来郑州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江西也很穷,但是郑州比江西看起来更穷。”80年代李立功再来郑州的时候,印象依旧是“脏乱差”;90年代他来郑州两次,当时的郑州和江西很多城市一样,都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飞速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这一次,是本世纪以来,李立功第一次来郑州。“印象最深的是郑州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李立功说,“现在郑州真的很漂亮,城市基础设施很齐备,通了地铁,交通四通八达,拥有全国最高密度和里程的高速公路;工业方面,以前只知道郑州少数劳动密集型工业,现在看到郑州也在发展高新产业,企业在集团化、全球化发展,郑州航空港的发展态势令人振奋。”李立功感慨地说:“从第一次来到这次来,前后有近50年,这半个世纪,郑州真让人耳目一新。”

李立功还有一个身份,是南昌大学媒体经济学教授,在聊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他认为:“内容为王是硬道理,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只有够权威、够真实、够及时、够吸引人的内容才是竞争中不倒的丰碑,也是媒体得以生存的基础。”

“郑州给了我三个惊喜”

——访湖北日报社原社长 毕志伦

湖北和河南是“邻居”,湖北日报社原社长毕志伦多年来也经常来“邻居”郑州“串门儿”。此次前来,他又有新感触:“郑州给了我三个惊喜。”

第一个惊喜是郑州人文环境大发展。毕志伦认为:“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原,中原文化在河南。郑州拥有黄帝故里、少林禅宗、裴李岗文化等,郑州近年来抓住中原文化的内涵,对此进行传播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郑州,让更多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个惊喜是郑州飞速发展的经济。“现在的郑州,到处是高楼大厦,郑东新区的城市美景让人难忘,郑州航空港区的美好未来让人向往。”毕志伦说,“郑州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如今GDP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在中原崛起战略中,郑州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第三个惊喜是郑州环境的大改善。“现在的郑州,路上有更多的绿树,生态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毕志伦还说,“不仅如此,城市文明建设方面也有大的提升,我在街头看到市民都遵守交通规则,待人彬彬有礼,这是大都市居民的素质和涵养。”

毕志伦2003年到2007年于湖北日报社担任社长,他在任期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从8亿元飞跃至21亿元,《楚天都市报》成为全国排名前十的都市报,《特别关注》发行量超百万。作为一位老报人,谈起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传统媒体,他说:“传统媒体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我认为传统媒体在当下一是要多元化发展,二是要注意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在新形势下走出新道路。”

耄耋老记者为郑州竖起大拇指

——访吉林电视台原台长 刘福龄

刘福龄今年83岁了,精神矍铄,笑语朗朗。昨日的采访活动,他拄着拐棍,坚持下车参观并走访,不放过郑州每一处风景。

在吉林省,这位如今的耄耋老人曾经创下过很多第一:1949年9月29日,他是吉林省第一个升起五星国旗的人;1950年9月,他建立了吉林省第一个城镇有线广播站;1952年4月1日,他建立的九台县广播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农村的广播站;1958年,他去中央电视台参观,回吉林之后,又是第一个提出要建吉林电视台的人……

在郑州一天的走访,刘福龄老人为郑州竖起了大拇指,“多次来郑州,一次一个样儿,城市面貌变化大、城市经济发展好。这次又赶上少林武术节预演,看到这么多孩子刻苦用功地学习少林功夫,相信少林禅宗文化会得到发扬光大,中原文化会越来越繁荣昌盛,尤其是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看到一个真正交通枢纽城市的更美好的未来,相信郑州可以真正担负起组织和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其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作为一名资深的老“电视人”,刘福龄还笑着说:“我看过你们的《梨园春》,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选秀节目,创办近20年依然很有影响力,正是因为豫剧有魅力,文化有底蕴。”

郑州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

——访今晚报原高级编辑 王中立

“随着郑州至太原,郑州至济南,郑州至重庆、万州,郑州至合肥的客运专线逐步建设,郑州将成为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先天的区位优势为郑州带去了发展的机遇,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同时,郑州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了高速发展期。”今晚报原高级编辑王中立在采访时,向记者首先描述了他对郑州的印象。

“郑州近几年的发展,是硕果累累,成绩惊人,成为很多城市学习的榜样。”王中立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郑州,此次到访郑州,看到郑州在城市规划方面有思想有远见,在工业方面有跨越有提升,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有优势有潜力,郑州的未来让人很瞩目、很期待。

王中立表示,再见郑州,郑州城市道路宽了,立交桥也多了,城市变美了,经济发展了,知名度也提高了,现在的郑州已让人刮目相看。谈起航空港区,王中立说,郑州航空港区集聚了国内外众多的龙头产业,在引外培内方面做得不错,值得学习。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目前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也必定能为全国航空经济建设起个好头。

本版采写 记者 李娜 张倩 李晓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7813 2014-10-18 00:00:00 六 全国知名老记者惊叹郑州新发展新变化KeywordPh